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民艺  >  正文

哈拉寨高跷


(图片来源:榆林新闻网)
 

      哈拉寨既是蒙汉民族文化融合之地,又是东北文化和陕北文化交流之处,哈拉寨高跷是广为流传于府谷县城乡的民间舞蹈,也是社火中的一项民间游艺杂技。除正月二十五在当地春节社火活动中进行表演外,还于正月十五进县城或到毗邻乡镇进行表演,是我县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而且风格独特的一种高跷表演形式。
      高跷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据历史学家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祀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起舞。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上大夫晏婴一次出使楚国,楚国君臣取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楚国君臣啼笑皆非。晏婴借题发挥,把楚国君臣挖苦了一顿,使得他们很狼狈,据此高跷活动在民间流传开来。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高跷为木跷,高者三四尺,矮小者尺数。高者称跷子,矮者称腿子。一尺以下称寸跷或拐子。都装置踏脚的蹬于其中间。踏蹬以上呈扁状,以便与小腿绑捆扎。蹬之下圆棍状为跷腿子。表演者均穿上红裤包遮踏蹬,也有做云纹套鞋的以表示其高若登云。高跷有南北方之分。北方高跷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道姑、和尚等。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为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张生、红娘、小丑等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如履平地,逗人开怀。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挺进军驻哈拉寨军队里有不少南方踩高跷的能手,每逢新春,他们与当地百姓一起共庆佳节,共同踩高跷闹社火,久而久之,经过八年的相互交融,使哈拉寨高跷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的南方及东北高跷的表演技巧,给哈拉寨高跷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技艺。据当地高跷传人周东生说,东北军给他们教了不少表演动作。此前,还有一位郭巴尔的士兵来过当地,是个高跷能手,技艺精湛,表演难度高,也对哈拉寨高跷有了很大的影响。哈拉寨高跷将南北两方的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是它的独特之处。
      高跷装扮的人物如《白蛇传》中的许仙,青、白二蛇;《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骨精;《水浒传》中的武松、林冲、李逵、时迁等好汉;《梁祝》中的梁山伯、祝英台以及书童。最有特色要数两个男女丑角,花发歪嘴、耳挂红辣椒、手执擀面棒的老板,红唇大嘴、头束软帮、肩挂串铃、手提尿壶的愣小子。他们表演自由,即兴而舞,时而前行时而后退,插科打诨,逗趣作秀,幽默诙谐。往往与观众互动,乐趣天真,红火热闹,深受观众所喜爱。高跷,过街为集体列队,八字秧歌步行进,广场表演为“双开头”“盘龙阵”“双开屏”等。三两人特技表演为小场子,比如翻跳桌凳、跨越火笼、下八叉、翻跟头、倒立行、单腿跳,扮戏剧人物依据故事主要情节,对打、扑蝶、挑逗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增加了工、农、兵、学商等形象,领头由原来的许仙,白蛇,变为手执斧头、镰刀的工人、农民和手握钢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高跷化妆,戏剧人物为仿古装。一般男角头束方手绢,插枝英雄花,穿彩衫大红裤,手执褶扇;女角头罩彩纱,插红花,两手提彩纱头端,身穿罗裙、绣花袄。现代人物则以行业装扮。唯耍浑人物装扮,别出心裁,滑稽逗人,憨态可掬。旧时,由于农村少有化妆品或为省钱,常以红纸打湿抹红脸蛋、印口红,白的用扑粉,黑的以锅底黑来代替。然而,在简单中却呈现乐趣,粗朴间更显智慧。
      高跷道具,木跷以榆木为上,韧性好也耐用;杨木其次,但杨木跷子,价值低而分量轻。所述三尺腿子四尺高跷,四尺者特高,稀少。木跷装置脚蹬,所谓跷子高低尺码以脚蹬以下算计,脚蹬以上因人而异长短不等,削以扁状便于捆绑于小腿外侧。捆绑用粗布带子,称布绷带。为了减少磨损跷腿,跷子的下端多用牛皮紧箍。表演中跷子高者在前,丑角往往为便于耍花样,动作幅度大,多为三尺以下的底跷子。道具按扮演人物而定,有刀、棍、棒、扇、绢、花、篮子。有一位在细竹竿上用花纸粘裹,上插一只蝴蝶,边扭边舞,蝶飞满天;另一位舞技高超者上前追捕,表演一些高难度技巧。
      乐器有大鼓、大钹、小钹、大锣、小锣以及唢呐。伴奏音乐,多为四四拍。常采用牌曲《吊棒槌》和《东北秧歌调》为行进音乐。上街行进踩着鼓点节拍,齐刷刷节调一致,哒哒哒跷声铿锵,时奔时跳,真像一只东方踢踏舞队,给人一种振奋动感,在委婉悠扬唢呐声中表演细腻的技巧动作,又是一种趣味浓郁的嬉戏欢快。在社火活动中高跷是一个重头戏。
      哈拉寨高跷的第一代传承代表人多数已经过世。赵守业(已故)、刘三锁为第一代传承人,第二代传承人代表周东生、赵广林、杨文玉、温四儿均已八十岁高龄。第三代传承人代表李栓、陈三凤、温树。第四代传承人代表苗壮、李文、赵刚、郭瑞军等在改革开放后期经常在哈拉寨开展此项活动,非常活跃。第五代传承人代表袁帅、郭强、王建强、康宇庭等一批青少年在第三代传承人代表李栓和第四代传承人代表苗壮的带领下认真学习高跷表演技艺,为哈拉寨高跷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都是年轻人,还有一部分是中学生、大专生和本科生,文化素质高,培养条件好,可谓是哈拉寨高跷传承的后起之秀。
      哈拉寨高跷是黄土文化与东北文化相交融的民间艺术品种,很有民族特色。其舞蹈面貌既保存了北方黄土汉子剽悍粗犷的性格,又有东北关外满族人民诙谐幽默的情调,具有自娱自乐、雅俗共赏的特征,很适宜于民俗风情互动。其动作夸张,动静结合,亦是很好的民间体育健身活动,值得提倡。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踩高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不受舞台限制,因此深受群众喜爱。它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特征,可以展示府谷民俗文化风貌,丰富人民大众娱乐生活内容,提高民族精神素质,现已被列为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条目内容由府谷县非遗办提供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