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墓地位于杨家沟村北天平山的半山腰,因墓地背靠山峰,面向杨家沟河,左右两侧是由小山峰延伸出来伸向杨家沟方向的两个岗峦,山势形状酷似一座天平,故名。坟墓三面环山,前临沟水。墓区早被辟为层层梯田,地面上看不到封土堆和陵园建造的痕迹。不过,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雨水冲刷形成一个V形的大冲沟,把墓区切割成几块。沟两坡的断崖上暴露七八座残墓,墓室上距地面1~2米,青砖砌筑,平面呈圆形,穹隆顶,一旁开门,状若蒙古包,墓门外有斜坡墓道通达当时地面。规模大些的墓与墓室外积一层厚约40厘米的煤炭。墓的建筑方法是先从地面挖竖坑掏出墓室的空间,然后砌筑墓室并在其外四周留出40厘米的空隙以煤炭充实之。这类墓葬均遭严重破坏,墓顶全被掘开,顶砖和碑石碎块散乱地填满墓室,文物已空,骨殖无存。
折继新墓
折继新墓位于墓区西南方向138°。斜坡墓道长8米,宽1.08米,两壁光滑垂直。墓门和墓室砖筑,墓砖长33厘米,宽18厘米,墓门作拱形券洞式,门洞高1.08米,厚0.6米,宽0.7米。门口外封以长方形大石板,门洞口砌有一堵封门砖墙。墓室圆形,内径2.38米,墓壁垂直,在高1.6米处开始内收,形成圆顶,从墓底至墓顶高2.8米。墓底有4个隐出的方柱,宽0.33米,高1.6米,柱上端隐出仿木结构斗拱,为单杪单拱三铺作,并加朱红彩绘。墓地和门洞内平铺大方砖。墓室内砖砌棺床,棺床外沿恰在中心线上,方向与墓室呈90°,高0.6米,棺床上棺木腐朽,只有人骨一副,头向西,面向上,直肢葬。墓志嵌在门洞右侧墙上,砖质,方形,边长28厘米,厚5厘米,志文三行,为:“讳惟质供,大供奉讳继新,奉之长子”。棺床占墓室面积的一半,在其前方,门洞里侧地面上发现三彩瓷器碎块三四片,另外在棺床上人骨周围发现铁钉五六枚。墓的建造方法比较独特,墓室顶部和墓壁周围都是生土,显然是先挖出墓道和掏凿墓室的空间,然后在此空间内砌筑砖头墓室的。
折可复墓
折可复墓规模较小,墓顶被一根直径45厘米、长240厘米的石华表塌一半,华表重达千斤,没有取出,保留了破坏的现场。墓室内乱砖中发现折可复夫妇墓志砖二方。墓的右侧,掘出砂石蹲兽一只,虎状,前一肢残断,在墓区西南部地面保存有一只卧兽,似羊无角,亦属宋物。墓砖、虎头瓦当及碎石碎块,在墓区内到处皆是,许多砖石还雕有花卉图案或模印的骑马奔驰形象。冲沟底部及沟坡亦砖石狼藉,墓炭及墓灰、碎碑成堆,还有大型砂石石条及覆莲柱础。
折可大墓
墓区中央有一周圆形围墙,内径12米,墙高1.3米,厚0.6米,由卧砖砌成,外表磨砖对缝,十分考究,基部两层厚砖向外突出,砖棱都磨成圆角。墙顶部的两层砖也向外突出于墙面,次序与基部的两层相反,最上面的一层突出。墙面光滑,每隔一段距离镶嵌一方花卉雕砖作装饰。围墙之内,有一长1.2米×1.5米的“枯井”,井壁粗糙,内填破砖碎石,一石上镌“户赠耀州观察使折公”几字,右侧有牡丹花纹,上下及左侧为断茬,显系碑石半首行文字的一部分。在此西南70米处,墓区的西部地下一米深处发现一通“折继闵神道碑”,在地面乱砖中还发现《折御卿墓志》残石和《折继全》砖志。此前于1938年还在这里出土过《折可存墓志》和《折彦文妻曹氏墓志》。
参见《府谷县志》第693页
《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