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镇,处在南来北往的交叉路口,镇上有几百户人家,人口虽然不多,但每天有不少过往商客、文人学子、侠客义士在小镇上驻足,很是红火热闹。
巧巧嫂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读了几天私塾,识得几个字。她家藏着许多书,闲来无事经常翻阅。巧巧嫂自幼聪明伶俐,勤劳活泼,爱帮助人。镇上的人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请教巧巧嫂,所以巧巧嫂深得人们的爱戴。
一天,有四个学子进京赶考,途经小镇,见这个小镇干净整齐,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便有意在镇上逗留一天。四个学子来到一家饭店吃饭,他们想见识一下小镇上人们的文化底蕴。于是,他们就点了四道菜,分别是“皮打皮”“皮挨皮”“嘴喂皮”“皮包皮”。小二不解其意,就去找老板。可老板也不懂其中的意思,于是他们就去请教巧巧嫂。巧巧嫂听罢说其实很简单,皮打皮是猪尾巴,皮挨皮是猪耳朵,嘴喂皮是猪舌头,皮包皮是猪肚子。老板听了恍然大悟。小二把四道菜端到四个学子面前,顿时他们惊呆了,想小镇真是藏龙卧虎,竟然能解开这样一个谜底。吃罢饭四个学子打探到是巧巧嫂解开的谜团,就想去拜访一下。
来到巧巧嫂家,巧巧嫂一看这四个人,心里便明白了几分。巧巧嫂请四人进屋喝茶。四个学子说:“茶就不喝了,闲来无事,听说您这里有书,想借一本看看。”巧巧嫂说书倒是有,不知几位想要看什么书?四位说想看一本《元桑戏妻》。巧巧嫂知道他们几个在戏弄自己,便笑着说,啊呀,很是不好意思,《元桑戏妻》昨天已被借走了,现在还有其他书,不知几位愿不愿意借,四位问:“还有什么书?”巧巧嫂说还有一本《四郎探母》,四位学子吃了哑巴亏扭头就走。
后来,四位学子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其中一位来到管辖小镇的县当上了县令。学子没有忘记曾经被巧巧嫂戏弄,总想找个机会给巧巧嫂点儿颜色看看。巧巧嫂的公爹是个多嘴多舌的人,每当新县令到来,他都要评头论足一番,这是小镇上一般老年人的习惯,谁也没把老年人这些话当做一回事。可是这个把柄却被新县令抓住了。县令立即派出三班衙役,要找巧巧嫂的公爹算账。巧巧嫂的公爹听到风声,对巧巧嫂说:“这下麻烦了,怎么办呢?”巧巧嫂说:“你到别处躲躲,我自有办法。”
衙役们来到巧巧嫂家,见她的公爹不在家,便问巧巧嫂哪儿去了。她说,一早上打露水籽去了。衙役说:“你这不是开玩笑吗?露水还有籽了?”巧巧嫂说,露水没有籽,说个闲话也没有本,都是没影儿的事。衙役一听,好一个难对付的人,看来这回非得要县令亲自出马了。县令对衙役说:“到底还是你们不行,几句话就让人顶回来了,你看老爷我,按住半张嘴也能对付得过她。”
县令带领衙役又来到巧巧嫂家,真的按住半张嘴问巧巧嫂公爹去哪了。巧巧嫂认得出他是前几年进京赶考的学子,现在当了县令是来报复的。巧巧嫂慢条斯理地说:“公爹到原来的旧屋里赶上牛耕炕去了。”县令说:“你就不怕牛拉到你家锅里。”巧巧嫂说:“不怕,牛屁股早就被按住了。”县令面红耳赤,正在拉话间,巧巧嫂的丈夫回来了。县令吃了亏,仍然心有不甘。回头看了看炕上的两个孩子,又看了看现在地下的巧巧嫂的丈夫,对她说:“好可爱的两个孩子,一个像后生,一个像先生。”巧巧嫂莞尔一笑说:“不管他是先生还是后生,都是我生的孩子。”县令一看,又吃了亏,只好带着一班衙役匆匆离去。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间故事卷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