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川有一个叫作赵茂梁(原名叫作赵冒梁)的村子,与此村邻近的一个村子叫东城梁(原名叫作董臣梁)。这两个村子现在的村民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很擅长铸造工艺,尤以赵冒梁更为出名。他们可以铸造犁、铧、锹、镢等农具,还可以铸造铁锅、捣调和碓子、炉鏊、铁锅盖等灶具,甚至还可以铸造大钟、罄一类的庙宇用品。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赵冒梁的铧子,松银岔的炭,石拉沟的女子不用看”。过去,神木、府谷、东胜等地人们使用的犁、铧、锅大多来自赵冒梁和董臣梁,大松树墕庙上的大钟就是赵冒梁铸造的。这两个村的村民由于铸造技术高,产品质量好,销路广,所以在别的地方揭不开锅的时代,他们能靠这份手艺多挣一些钱。
赵冒梁的杨姓村民,自称是宋代杨家将的后代,宋代由神木石佛沟迁居至此,是专门为杨家将铸造兵器的。赵冒梁杨氏一直延续着祖传的铸造这门手艺。赵冒梁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椿树。这种树头一年砍了第二年还可以长起来,每年砍每年长。这种椿木可以把铁水和铁渣分开,自身还不会立即燃烧掉,也不会烫伤工人的手臂。后来赵冒梁村民逐渐搬迁,也很少干铸造的营生了。所以,椿树也就很少见到了。而董臣梁现在仍有很多铸造艺人。
相传赵冒与董臣是唐朝贞观年间的两位铸造工匠。他们曾奉唐王之命在孤山铸造铁塔,为了解决铁塔的防锈问题,十三层铁塔就铸入了十三个美女,防锈问题才解决了。赵、董二人得到了唐王的嘉奖,可是十三个美女的冤魂时刻萦绕在赵、董二人的心头,整日搅闹得心神不安,饮食俱废。二人在完成铸造铁塔后相携逃跑,一直跑到老高川这个地方,定居了下来。他们祖辈都是靠铸造为生,没有别的生活技能,于是重操旧业,烧炉铸铁,来维持生计。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取名为赵冒梁、董臣梁,手艺也在两个村中传承下来,延续至今。
北宋的杨家看准了赵冒梁和董臣梁的铸造技术,为了让这门技术为兵家所用,就派杨家子弟前来学艺铸造兵器。后来赵家和董家逃到更远的地方,这地方就只留下杨家和李家。据说元朝帝国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靠的就是赵、董两家的铸造技术。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民间故事卷
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