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1926年8月在县城南门高小成立了党的特别支部,1927年12月成立县委,其后遭敌几次破坏,党组织几乎瘫痪。1930年,韩峰同志在府谷、内蒙等地搞地下工作,1932年恢复和整顿了府谷基层党组织,1933年建立了地方武装——红七支队。在党的领导下,府谷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争取自由和解放,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使苏区和革命根据地相继得到发展,特别是1934年后半年到1935年上半年的一年间,为神府苏区发展的“黄金时期”。1935年初,府谷苏区北面扩展到大岔、麻镇以南,南面延伸到和神木苏区连片,东至黄河、西至他儿坝。苏区幅员南北200里,东西100里,有七个区建立区委和区革命委员会。1935年上半年,蒋介石发动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神府被列为重点之一。敌人在神木城内设立了“剿共司令部”。调阎锡山的晋军、井岳秀的八十六师,高桂滋的八十四师,邬青云的骑兵等,对神府苏区南北夹攻,重兵压境,加之苏区个别领导决策失误,致使神府苏区几乎丧失殆尽。除神木南区和原府谷马镇(今神木马镇)等地,红三团和地方工作人员四五百人可以秘密活动外,府谷其他苏区都丢失了,革命遭到严重挫折,人民沦入苦境。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给神府苏区带来了曙光。陕北特委决定成立神府特委,并派杨和亭、张秀山、邓万祥、张汉武、刘明山等同志到特委和军队中工作。1935年秋冬,神府苏区形势已有好转。
1936年3月20日,党中央派刘志丹、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进入神府苏区,在红三团积极的配合下,敌人有的被歼,有的逃回县城,我们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扭转了严峻的局势,府谷苏区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神府苏区包括神木南区,府谷南区,佳县北区,榆林东区,简称神府苏区。1933年开辟苏区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红旗未倒,但是神府苏区发展壮大是坎坷艰难的,十多年的战斗洗礼,敌人的五次大围剿,钻地洞,爬石岩,神府人民不但没有被压垮,而是革命意志更加坚强,神府苏区终于存在下来了,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成为中国革命摇篮之一。苏区最大时人口有十几万,缩小时也没下过五万,神府苏区之所以存在,一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神府这块小苏区,中共北方局、陕北特委多次派红军和干部支援神府苏区,是苏区创建、发展、巩固的决定因素。二是在苏区工作的革命同志,忠于党和人民,不怕牺牲,坚定不移地组织领导当地人民开展积极的斗争。如张秀山、王兆相、杨和亭、乔忠灵、贾怀光、武开章、毛凤翔、王恩惠、刘长亮、杨文谟等领导同志,实践证明他们忠于党,忠于革命,忠于人民,正确地领导了神府苏区人民的革命斗争,使苏区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坚强堡垒。三是群众、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形成鱼水关系,在长期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群众积极上前线,踊跃支前,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红军和革命干部,是苏区能够存在的可靠基础。
由于敌人的多次围剿,加之党内受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机械地“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不是以斗争求团结,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而是一再让步。其次是我们的经验不足,没有严防敌人点滴渗透,步步为营。我们没有及时恢复和继续发展苏区。还有个别同志对府谷情况生疏,地形村庄不熟,在谈判桌上,为了求团结,多和少争,致使部分苏区一度时期沦入敌手,党和人民遭到很大损失。
神府苏区是全国仅保存下来的三个红旗不倒根据地之一,正如毛主席说的“神府虽然不大,但这个地区很重要,是抗日前线”。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是晋绥和一二〇师贺、关部的可靠后方,而且还是全国十八个抗日根据地和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联系的跳板走廊。没有它,党中央和十八个抗日根据地就失去了联系,要出去的出不去,要进来的进不来。在解放战争中,它又是解放大西北的可靠后方,并积极地支援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孕育在府谷苏区的红军先后五批分赴前线,第一批是由王兆相同志率领东渡黄河,奔赴山西偏关一带抗日。第二篇是黄罗斌司令员率领驻守盘塘,坚持河防工作。第三批是杨文谟同志率领保安四团,开赴定边、靖边、安边一带,保卫陕甘宁边区。第四批是刘籍甫同志率领神府支队(后改为三十一团)助战解放府谷、麻镇等地,后又开到晋绥。第五批是郭明河营长率领府谷独立营解放府谷全境,后开赴太原等地。这些革命武装为开辟、发展、巩固神府苏区、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革命同志是很多的,值得歌颂的同志也不少,下面介绍的这几位是当时很有声誉,很有影响的好同志。他们也是极平凡的人,都不同程度地为革命做过贡献,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歌颂的好同志。
刘起成,府谷县木瓜乡郝家沟人,中共党员,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在反围剿中被敌连长樊明卿掳去酷刑审讯,将手腕、脚腕扭折,后经当地群众救出。因无条件医治,手、脚歪在一边,致成终身残废,人称“瘸老刘”。他革命意志坚决,神情异常乐观,是神府苏区妇孺皆知,到处受欢迎的人。
1936年,首批回府谷参与扩大苏区工作,县革委会成立时,刘任国民经济部长。
1937年,国共合作后积极宣传抗日,是深入友区搞统一战线的主要工作者。刘善于交朋友,热情豁达,乐于助人,扎根于群众之中,走到哪里都有人接待,有人掩护。当时人们说,跟上瘸老刘办事,走到哪里都有吃有住。他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善于和敌人周旋,他藏巧于拙,随机应变,在危急关头,常能化险为夷。
有一次,老刘去友军河防驻地鲁仰尼营部的高尧峁村工作。鲁出于对刘的忌恨,欲设法弄死老刘。营部有一匹烈马,鲁要刘骑乘,企图将刘摔死。老刘凭他特有的绝技马术,将计就计想将马给厥死来还击鲁的用心。两人各怀心事,当即说好就开始。谁料老刘手持缰绳,翻身上马,使劲扬鞭,烈马奋蹄腾空,绝尘而去。鲁即发觉自己失算了,后悔不已,即令停止奔驰。老刘若无其事,照跑不误,鲁没有办法只好让几个马夫、勤务上前强拽硬挡,马才停住,鲁服了刘的马术。这场斗争结束了,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刘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忠于革命,只要是党分配的工作,他都能坚决接受,出色地完成。一次,中共伊克昭盟盟委需要一名熟悉东胜、乌审旗,准格尔旗地形的秘密通讯员,他具备条件,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一次,在解放前夕,他接受了去接乌兰夫同志家属到解放区的艰巨任务。刘经乔装掩饰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乌兰夫同志很感激,以后刘有困难,常找乌兰夫解决。还有一次是在1951年肃反中,刘给组织送信路经靖边县境,冤家路窄,恰好遇见“狼心狗肺”的樊明卿,二人见面,各怀戒心。樊为活命生怕暴露自己,就转惊为静,假献殷情招待讨好老刘;刘为工作,又怕对方狗急跳墙,杀人灭口,便慷慨地接受了樊的友好态度,稍许寒暄,虚与应付,即离险地,径至榆林。老刘一进地委的院子,知道我在机关就喊着我的名字,大声说:“你断种狗日们的一天家杀反革命哩,反革命分子樊明卿还逍遥自在地在家住着哩!”我们一边招待老刘,一边给靖边发电报。樊被捕后,押到神木,在贺家川镇压时,不少受害人和被害人的后代参加了这次镇压,实在是人心大快。
刘起成同志目不识丁,但社会经验丰富,性情直爽,对党忠心耿耿,做过不少有益的事情。老刘的特点很多,简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群众观念强,群众关系好,谁伤害群众,他就敢骂娘,不畏权威,但对群众很和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武长德,府谷县武家庄乡武家泉则村人,1934年参加工作,在王家墩乡沙峁村开红军医院,任院长。救死扶伤,不辞辛劳,全心全意解救过无数伤残的红军战士,贺道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1935年围剿中,武被敌连长常振明抓捕,拉到其据点郝家塔酷刑拷打,遍体鳞伤,多次死去活来,但他宁死不屈。后经多次营救出来养伤,浑身的伤痕永远昭示着敌人的罪行。
1936年他又重操旧业,为红军开医院。秋天,县委就住他家,连同独立师来的人,家里住不下,武和家人就住草房毫无怨言,而且招待得无微不至。
1937年,组织让他搞自由职业,他一直没有脱离关系,常与边区来往。
解放后,武曾任陕西省人民代表。武是有功的,但他从不居功告苦,要求党和政府优待,即使到了晚年,生活贫困时,也未向政府伸过手。我知道他的生活困苦时给府谷县委书记高禄昌写过信,高叫政府帮助过武。
他虽不是党员,但对党和革命是忠诚的,在本地威望甚高,人们尊敬地称他为“武先生”。
贾五十一,府谷县高石崖乡贾家湾人,1936年前是货郎,担担挑货,走村串乡,常冒风险来到苏区,一来送货上门,二来报告敌情。
1936年,贾护送河北阜平来的红二十四军的高振明去府谷做兵运工作。高被俘后招供出贾,贾亦被抓,严刑拷打,坚强不屈,敌一无所获之下,将贾杀害。
贾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可是忠贞不二,本地人说他是一条好汉,是块硬骨头。其精神可贵,可歌可泣。
1.国共合作后,苏区工作人员一部分编入府谷县工委,一部分编入神府六区区委和政府,一部分送延安党校、神府党校学习,一部分编入河防部队,还有部分年纪大,家有拖累的人,组织批准回家务农。当时县工委,区政府驻白云乡。
2.1937年7月,李旺淮调走由郝仲升负责,还有杨沛琛、王毛牛等三人,住在贺家堡贺景春家。1938年8月,杨沛琛被调到神府分区党委组织部,留下郝、王二人。1939年底,郝调走后,高步瀛接替,这时革命活动越来越困难。1945、1946年,神府又派贺道新、刘长凯、丁怀明同志在原苏区活动。
3.1947年8月、西北局派白志明、杨沛琛等同志配合晋绥分区李权超、赵希贤、冯太春、陈智亮等同志进府谷。部队有晋绥刘籍甫、刘崇德的三十一团,周龙、赖生材的三十二团,还有我们组织的郭明河、张子山、张继功、张希桐、高向明、杨治涯等同志的游击队。进入府谷苏区后,党、团员革命群众奔走相告,欣喜若狂,大家促膝谈心,以至废寝忘食,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当时,府谷人民生活贫苦到了极点,身无遮羞衣,家无充饥粮,卖儿卖女,逃荒讨饭比比皆是,尽管民不聊生,群众还是尽量热情地招待了进府工作的同志。他们纷纷起来参加革命,有的斗地主恶霸,有的参军,自发地投入了建政支前和救灾运动,党政军民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直到1948年1月府谷全境解放。
【注释】
文中提到人物情况简介:
①杨沛琛,陕西府谷碛塄乡杨家庄人,曾任府谷县委书记,榆林地委书记,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陕西省顾委常委等职,现住西安市。
②韩峰,今名韩是今,陕西府谷木瓜人,是府谷革命的老前辈,在府谷威望很高,确是革命的有功之臣,离休前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③杨和亭,1910年生,陕西子长县杨家园则乡人,离休前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④张秀山,1911年生,原名张鸿毓,陕西神木桃柳沟人,曾任中央农委副主任,中顾委委员。
⑤张江全,陕西神木县桃柳沟人,生前曾任哈尔滨市检察院检察长等职。
⑥张汉武,陕西米脂人,生前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⑦刘明山,陕西子长县人,曾任安康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⑧杨孝先:神木县前杨家沟人,曾任新疆自治区轻工厅副厅长。
⑨李旺淮:神木县万镇乡西豆峪人,生前曾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⑩郝仲升:府谷武家庄乡郝家南庄人,离休前任青海省农林厅厅长等职。
⑪高步瀛:又名乔子云,神木县贺家川乡高家山人,曾任府谷县县长,横山县县长等职。
⑫杨士敬:又名文胜,神木瓦罗乡杨家新庄人,曾任福建省工会主席,河北邯郸钢铁公司经理等职。
⑬李子奇:神木石角塔人,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曾任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顾委主任。
⑭李子文:又名高怀,神木瓦罗乡李家寨人,曾任黑龙江军区副政委,现住哈尔滨市。
⑮王毛牛:府谷县武家庄乡石槽坪人,在抗战中牺牲于河南。
⑯丁怀明:又名丁存山,府谷县武家庄乡双墓子村人,曾任府谷县副县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⑰杨树标:又名学刚,神木后杨家沟人,解放后曾任榆林畜牧站站长,已去世。
⑱贾丕谋:陕西省府谷县武家庄乡贾家沟人,曾在新疆煤炭系统任职,现住乌鲁木齐市。
⑲焦培济:神木马镇人,曾任府谷县司法科长,榆林县统战部长,已去世。
⑳段复升:府谷王家墩乡段家洼人,曾任府谷县长,榆林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文革”中被迫自尽。
㉑丁存有:府谷县武家庄乡丁家尧峁人,解放后曾任府谷县副县长,已去世。
㉒郝明珠:又名贾培荣,府谷县碛塄乡郝家大寨人,曾任陕西省建材局副局长,已离休。
㉓李登秀:神木县瓦罗堡子里人,曾任府谷县长,榆林地区纪委副书记,己去世。
㉔王兆相:神木王家洼人,是神府红军主要创始人,解放后任工程兵学院院长等职,现住北京,已离休。
㉕李治洲:陕西大荔县人,曾任赴朝志愿军师长,政委,北京军区坦克兵副司令员。已逝世。
㉖王恩惠:神木县王家庄人,曾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已离休。
㉗贺子轩:又名贺道新,神木彩林人,曾任府谷县委副书记,已去世。
㉘郝子标:又名二棉子,府谷碛塄乡高尧峁人,先在部队后转四川煤炭厅工作。已逝世。
㉙刘德垣:神木沙峁刘家坡人,曾任解放军师政委等职,现以军职待遇离休,住西安。
㉚杨沛瀛:府谷碛塄乡杨家庄人,曾任陕西省独立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已逝世。
㉛杨文谟:神木县杨家沟人,神府红军创始人之一,曾任南海舰队参谋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等职,文革中蒙冤而逝。
㉜李向槐:神木罗家滩人,曾任榆林地区水土保持局局长等职。
㉝张邦英:陕西省耀县人,曾任民政部部长。
㉞吴溉之:籍贯不详,曾任检察部部长。
㉟刘海珠:神木刘家沟人,曾任榆林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榆林地委统战部长等职。
㊱郄林英:(1919—1985)陕西神木郄家坡人,建国后曾任石油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组织部长等职。
㊲乔钟灵:1906年出生,陕西神木县贺家川镇柳林滩村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㊳贾怀光:(190—1981)陕西神木贺川镇贾家沟人,建国后曾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等职。
㊴武开章:(1908一1985)陕西佳县泥河沟人,建国后曾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等职。
㊵毛凤翔:(1906一1986)陕西神木西豆峪人,生前曾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长,西北局财办政治部主任等职。
㊶刘长亮:(1917一1988)原名刘德义、刘哲亭,陕西神木沙峁乡刘家坡人。建国后曾任北京石油学院党委书记,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等职。
㊷白志明:陕西清涧人,曾任延安地委书记,陕西省民政厅厅长等职住西安市。
㊸赵希贤:府谷赵寨人,曾任山西省交通厅厅长等职。已去世。
㊹冯太春,山西保德县人,曾任榆林地委检察处处长。已去世。
㊺陈智亮:山西保德县人,曾任榆林地委副书记等职。
㊻刘籍甫:神木沙峁刘家坡人,曾任山西省军区参谋长等职。住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