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四儿,大名邬青云,生卒年限不详,府谷县今哈镇邬家沙墕村人。
邬四儿生性刚烈,青少年时就拉帮结党。十二岁时离家,十七岁时跟随土匪杨侯小逞强一方。后投靠国民党收编为北屯军保安骑兵第六旅旅长(据传实际为率三个团的空头师长),驻包头河西杨家圪堵、瓦窑村一带,对峙日军进攻。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董其武部率军起义,邬亦起义并为签字人之一。
邬拴有之父邬某某,系邬四儿堂兄二哥,并与邬四儿为伍多年。在一次战斗中,邬某某被日本人打死,邬四儿将其兄尸体火化入盒。
1942年10月间,邬四儿将其父邬锁住灵柩和堂兄的骨灰盒带回沙墕安葬,就便为祖坟立碑,遂举行了一次大请大宴的散食百姓活动。
邬米洞是邬四儿的堂兄,是葬礼的大总管,全权安排葬前、安葬期间、葬后善终等事宜。
准备时间最长的是做纸货。专门请技艺精湛的高手木瓜郝五为领班,另外4名画匠组成,用时一月,做成五七间大型斗库好几大院,另加格式齐全的配品,如金银山、金银斗、牛、骡、马、仆人、花园、牌楼等等物件。
邬师长专门派出五峰骆驼,负责事务前后的交通运输,凡事务上用的牛肉、羊肉、挂面、贴偿用的洋烟等都由包头军部运回,凡在当地采购的实物用品,定点在麻镇“广和永”字号魏二存处取回。
事务为三天待人,负责承办事务的正副总领有陈贵恒、李秋阳等共五人。
和尚是专门从墙头、麻镇、哈镇、鱼儿沟、石峡庙、羊圈沟庙、清水等寺庙请来的方丈、住持共计三十多人,组成禅、应二苑。
专门负责侍候和尚的是原大岔大圪垯梁的五八小和哈镇的王荣。
负责供水的领班是原大岔牛面梁的张外锄,担水的共由5人组成。
请的客人除了邬家所有的亲戚外,还有社会名流贤达、官绅富豪、军政首脑、结拜弟兄等共计六百余人。时驻哈拉寨的马将军(占山)军部亦派人参加了葬礼活动。
鼓尚乐队是哈镇的三三等两班,木瓜拴栓一班,共计三班。
灵堂是用彩色绸布扭彩搭成的,高大且肃穆,同时还搭建了彩门等装饰品。
事务上的食谱大致是:一日三餐,每日油糕必常备,配食豆面、荞面、挂面、白面饸烙调剂食用。三天两荤席,事后辞谢办事人员亦为荤席。
事务规定:凡应邀出席的亲戚、宾朋一律不收礼。客人们人人佩戴彩花凭吊,并以彩花为凭,安排入席和平时用餐。
事务主要观看和尚做法事,其活动有:选经堂、设道场、立幡杆、破地狱、施水、转食讨斋、转连城、跑五方、大爝夜、三昼两夜起正经、一日三道疏等。
事务期间诵经朗朗、管乐袅袅、锣鼓齐鸣、铃声不断。
周围十里八村的庶民百姓正值农闲无事,一来观看红火,二则混闯饭吃。天天跑到沙墕村,大门前、脑畔上大小人等摩肩接踵,尽是踮脚探头,观稀奇,看热闹。
到开饭,热闹非凡。戴花的争先恐后安排食用;没花的借花、要花争取混闯食用。要饭的讨吃子近百余急促促眼巴巴,一手拉棍,一手端碗等待饭后施食。如此这般每天约有上千人,从早到晚吃喝接连不断。
安葬前一天,举行大规模的行道活动。从沙墕到田禾梁庙,大家举幡列队三里长。人来人往一上午,浩浩荡荡而又熙熙攘攘,其人员出众,规模空前。
事务前几天,邬四儿一副军装外套狐皮大衣,耀武扬威率30多骑人马归故参礼。事务中换装待客,长袍马褂,羊羔皮帽子,一副绅士打扮,每餐后与宾客们在接待处或坐或躺抽大烟,叙旧情,话时局,聊家常应接不暇。
刘鸡锁也为沙墕村人,是邬师长的上膀舅表大爷,事务中拄着拐杖想和表侄拉话叙旧,在大门外被岗哨拦住不让进,大爷好说歹说无济于事,急的刘大爷实在没办法,边在地上戳拐杖边大声吼:“四儿子!四儿子——,我要和你拉话哩!”这一吼喊,家里的邬四儿听见了,忙问是谁喊叫?有报是刘鸡锁老汉,邬师长让传赶快进来,刘大爷一进门气不打一处来,问邬四儿说:“沙墕又不是鞑子地,要哪岗哨有甚用?好不方便呀!”说罢,邬师长下令撤了岗。原来的门外、大门里、大门外、脑畔上的四层岗哨哗啦啦全部撤离,事务期间再未设岗,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来往出入活动。事后,举行了大谢办事人员活动,正式安排谢宴十八桌。
本次事务散食共计花费白银陆仟多大洋。
邬此散食一举,周围影响较大,百姓颇俱口碑。
事务后,邬四儿急返军营理事,留下十余骑人马驻在阴尔崖富豪王二和柜上,专事买田购地,添置世事,耍赌抽烟后事不提。
另据传说,邬的军纪严明,包括在事务中也无例外,特派专员,备有木椽、棍、棒,有好事惹非,不听指挥、消极怠慢者,一经查实,责打勿论。所以这次事务,虽然规模庞大,人员众多,构成繁杂,但是办得尊章守程,有条不紊,庶民很是称道。此为其一。
其二,传邬四儿娶妻蒙古族女人,其妻不善家务,常习武练功,武艺出众,双手耍抢百发百中。曾以双枪从日本军狱中劫救过邬夫出监。与邬所生一男一女。
其三,邬师长自沙墕散食后,再未回里,一直在内蒙军旅生涯。1949年起义后,50年曾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抗美,以备将功补过。1953年回国后听说形势与其不利,内心恐惧,吞食金扣,殁在河北,葬于内蒙陕坝,后事不详。
参见《府谷文史资料》第17辑第26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