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进峰
1906年,赵镈出生于陕西省府谷县赵家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即在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1926年初,赵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初,赵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冀南派往中共山东分局所属鲁西区任党委常委、组织部长。不久兼任区党委党校校长。1940年4月,又被调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当时鲁南抗日根据地创建不久,外受日伪的重重包围,内有国民党顽固军队和土匪的破坏捣乱。情况十分复杂。斗争异常艰苦。赵镈知难而进,从鲁西北出发,冲破敌人层层封锁,历尽艰难险阻,顺利到达鲁南。
1940年5月,鲁南区党委在沂南县青驼寺组建。随后,党委机关进入天宝山区,与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会合。鲁南区党委与115师紧密配合,紧紧依靠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统一了各地的抗日群众组织,成立了鲁南各界人民抗日救国会。建立了地方武装领导机构,壮大了抗日武装队伍。同时还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了专区、县等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从而使鲁南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941年1月起,日伪军先后对抱犊崮山区、郯城、重坊一带进行大扫荡。采取“铁壁合围”的战术,修筑碉堡、挖封锁沟、垒封锁墙等,对根据地实行全面封锁。同时,驻扎在鲁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第五十一军、第五十七军等部不断向根据地党政军民发动进攻,先后制造了“四二五”惨案、“费南流血事件”等。赵镈率领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团结奋战。利用地形地貌,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内线与外线相策应等方式,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夺取了一次又一次反扫荡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妄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1941年10月10日晨,日伪军对鲁南地区展开了“双十”大扫荡,党政军机关安全突围转移到沭河以东地区。10月20 日。赵镈领导区党委机关进驻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银厂村(今属兰陵县车辋镇)休整。
10月25日,国民党特务侯德俊流窜到银厂村时,发现村内有不少马匹和警卫人员,并发现树上扯着电话线,断定鲁南区党政领导机关在此,便马上报告了国民党顽军第683团团长张本枝。张本枝随即决定突袭银厂村。
10月27日凌晨3点左右,张本枝率千余顽军趁着夜色偷偷包围了银厂村,从西、北两面发动突然攻击。赵镈听到密集的枪声后,马上组织警卫连抢占有利位置,掩护大家突围。为组织大家突围,赵镈一直坚持在原地指挥。但由于兵力悬殊,我军防线被突破。顽军冲进村内。
顽军进村后,立即包围了区党委机关驻地,并用机枪封锁了赵镈的住处。赵镈率警卫员连续击退几个顽军。迅速翻过后墙向东突围。但没走多远,他忽然想起一个机密文件包还没有带出,里面全是党中央的指示等绝密文件。赵镈果断地命令其他人快速突围,只身返回住处寻找文件包。警卫员说:“首长,现在回去太危险了,还是让我去吧!”赵边跑边口气严厉地说:“你赶快向外突围,这是命令。不能有任何迟疑!”边说边把警卫员猛地向后推了一把。在警卫员犹豫的一刹那,赵镈已淹没在夜色中。
赵镈返回住屋,刚拿到文件包,就听到顽军在院外的脚步声。赵镈知道再突围出去的可能性已很小了。为了不使文件落人敌手,他当机立断,迅速将文件点燃销毁。赵镈不幸被捕,国民党顽军将赵镈五花大绑押解至张本枝团部驻地九女山。
开始,赵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只说他叫王德忠,江苏人,在营部当文书。尽管顽军百般威胁、引诱、拷打,赵镈仍未暴露真实身份。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同时顽军又在银厂村搜到了赵博与其他同志的一张合影,证实了赵镈就是鲁南区党委书记。
张本枝对于抓到鲁南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欣喜若狂,当即向上司报告。国民党顽固派指令张本枝等想尽一切办法,弄清鲁南共产党的情况,并劝赵镈投降。张本枝拿出其惯用的手法,在团部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邀请赵镈赴宴,并以高官厚禄利诱赵镈投降。赵轻蔑地一笑,郑重地说:“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艰苦奋斗,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关于我个人,只求民族解放、人类幸福,从不考虑升官发财。至于祸国殃民的官,我更是嗤之以鼻。我倒奉劝各位悬崖勒马,少干坏事,与我军合作抗战到底。”
张本枝恼羞成怒,再次严刑逼供。赵镈昏过去,他们又用冷水泼醒。接着,又用吊打、压铁杠、灌煤油等惨无人道的手段进行折磨。赵镈被关押半个多月,先后刑审十多次,每次都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没有向顽军吐露半点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坚定的革命气节。
国民党顽固派知道赵镈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从他身上也不会得到任何东西时,便对赵镈下了毒手。11月13日零点左右,国民党顽固派将赵镈秘密押出村外,带到九女山村旁的西河岸边。此时,他们已在山脚下乱石岗中间挖好了土坑,周围布满了岗哨,警戒森严。赵镈心里明白,这是顽固派要进行秘密处决。对于死,他早有准备。他毫不畏惧,从容泰然、昂首挺胸、脚步沉稳。到达地点后,赵镈要求讲话。开始顽军不允许,赵傅大义凛然地说:“我就要死了,还要剥夺我这点权利吗?”顽军只得答应。赵镈屹立坑旁,迎着寒风,从容不迫地讲道:“人总是要死的。我从入党那天起,为了人类解放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就随时准备着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我没想到,大敌当前,日寇还占领着我们的国土,蹂躏着我们的同胞;我没有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却死在反共卖国的自己的同胞手里。请记住:中国人民是杀不绝的,死了我一个,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抗战是一定能胜利的,共产主义也是一定能实现的!”
赵镈感人肺腑的语言、慷慨无私的行动,深深打动了国民党士兵。他们偷偷擦拭着泪水,有的甚至抽泣出声。顽军连长暴跳如雷,声嘶力竭地大喊:快!把这个死硬分子赶快活埋掉!”
赵镈见该说的话都说完了,毅然跳下坑去,从容地说:“动手吧!”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忍心向赵镈身上填土。顽军连长举起手枪,对士兵们吼道:“快动手,谁再迟疑我就把他毙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铮铮之言如霹雳震裂冻土,如闪电划破夜空。赵镈壮烈牺牲,年仅35岁。
为纪念赵镈。1942年银厂惨案纪念周年之际,山东分局将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改为赵镈县。115师政治部主任萧华主持召开了追悼大会。人民群众自动捐献铜钱,镈成赵镈肖像,安镶在烈士墓前,并在墓旁树立了“银厂惨案烈士纪念碑”。(参见《联合日报》,2011年8月6日)
参见《沂蒙革命故事选编》第74—76页
李洪彦、李克彬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年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