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伟
马占山,字秀芳,1885年11月30日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毛家城子镇毛家城子村西炭窑屯。1903年,因牧马丢失,被地主、官府逼上怀德的黑虎山。
1905年被清军收编,任哨官。1911年辛亥革命后,部队被改编为中央骑兵第五旅,历任连长、营长、团长。1925年任第十七师第五旅旅长、后任师长。1927年担任骑兵第二军军长。东北易帜后即1928年任黑龙江省剿匪司令、骑兵总指挥、黑龙江镇守使兼警备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11月4日晨,率部在江桥奋起反抗日本侵略军,打响中国人民抗击日军的第一枪。11月17日,任黑龙江省长。18日与日军激战三间房,并赴前线督战。后在日军围攻下退入苏联,复往莫斯科,绕道欧洲六国,于1933年6月回到上海,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
支持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身居天津的马占山,再次向蒋介石上书,请求率部重返前线,抗击日军。1936年11月下旬,马占山收到蒋介石从洛阳发来的电报:“速来洛阳报到待命”。12月4日飞抵洛阳,蒋介石已先飞往西安,留函“嘱马占山到西安”。12月10日,马占山到西安,住在西京招待所,同所居住的还有国民政府高级军政大员等。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热情接待他,但未与蒋介石见面。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凌晨西安事变发生两小时后,马占山被张学良请到新城杨虎城指挥部。张学良讲明“兵谏”概略,马占山建议“要禁止部队乱开枪,勿伤人命,现在国家处在紧要关头”。张学良当即传命临潼刘多筌师长,命令部队勿乱开枪。
事变当天下午,张学良携带《对时局通电》即八项主张,到西京招待所,要同意的军政要员签字。马占山第一个在张、杨后面签名,以实际行动支持张杨的爱国行动。新成立的设计委员会和参谋团,马占山是成员之一。17日,马占山被任命为抗日援绥骑兵集团总指挥,开始组织部队,准备北上援助二十九军绥远抗战,后因时局变化,计划暂停。
12月24日,张、杨、周恩来、宋子文四方达成六项协议,蒋介石表示接受,但不签字,以人格担保。张学良指示马占山和鲍文樾、米春霖、卢广绩、杜斌丞五人与南京方面代表宋子文再做商谈,宋子文表示负责担保。
在张学良将军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马占山明确表态:“不赞成用战争方式营救张学良将军”。
1937年2月发生“二二”事件,东北军少壮派杀害王以哲军长,马占山抱病参加东北军军官紧急会议,听从会议安排,和鲍文樾、刘伟、张政枋到渭南一〇五师刘多荃部和高陵五十七军缪征流部做解释劝慰工作,说明“二二”事件真相,劝说他们接受解放西安事变善后工作的甲案。刘多荃师长接受,与顾祝同电话协商部队撤出渭南,中央军接防。缪征流拒接接受,再劝说也无济于事。
2月3日,东北军在高陵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宣布接受乙案,全军东开,向安徽、淮河流域集结。此时,西北地区“三位一体”的局面解体。马占山对此深感痛心,再回西安也无必要,遂返天津。
率东北挺进军在陕北和晋绥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侵华战争。马占山爱国心切,急于奔赴战场杀敌。他坐火车到南京,当面向蒋介石请缨抗战。8月被委任为第八战区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兼理东北四省招抚事宜。在大同组建东北挺进军后,9月率部参加绥远抗战,保卫绥东,转战阴山,给日军以大量杀伤。
1938年春,日军调酒井师团并指挥伪蒙军进行“围剿”,马率部在固阳一线与四面包围之敌激战七昼夜,又在大青山与敌血战八昼夜,终于突出重围。
1938年5月,经五原,南渡黄河,率部队到绥陕交界地区的哈拉寨(今陕西省府谷县哈镇)。“哈拉”蒙语意思为黑色,哈拉寨位于内蒙古与陕西的交界处,历史上是边防和军事重镇。东北军挺进军司令部设在此里,在哈拉寨后园头赵家大院挂起牌子。驻扎哈拉寨更多从军事角度考虑,与河曲傅作义部、榆林邓宝珊、高双城部及何柱国部互相策应,成掎角之势,以利抗战御敌。
1938年,中秋节刚过,马占山接到国民政府任命他为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委任状。此时,马占山完成部队的整编,除司令部八大处外,增设政治部和特务营。部队编整为骑兵第五师和第六师,其余部队编入游击军。司令部仍设在哈拉寨,兵力部署在沿黄河一线的河岸边。骑兵五师一团驻暖水,二团驻大营盘,控制托县,三团驻纳林,扼守包头至东胜的通路。骑兵六师三个团分驻沙梁、马栅、长滩,以控制凉城、偏关、烤锅营。
1939年4月30日,马占山率骑六师东渡黄河,到偏关,黄昏时包围天峰坪守敌。天亮时,敌军欲突围,消灭敌伪军数十人。
5月1日,日伪军调动步、炮兵围堵,马将军派一个团埋伏于天峰坪以西的制高点。日军侦知马占山亲率骑六师突过黄河,迅速调集近万人,由阳明堡出动30余架飞机,企图将马占山和骑六师消灭在黄河岸边。
5月4日,一夜小雨,挺进军冒雨渡河,船只和40余人被河水冲走,迟滞了撤退的脚步。
5月5日,由日军组成的轻重机枪火力网,封锁了河面和退路,致使挺进军伤亡千余人,游击军军长夏子明壮烈殉国。马占山指挥余部渡过黄河,回到准格尔旗境内,在马栅筑起灵堂,吊祭夏子明等阵亡将士。
马占山吸取大军出动行动迟缓的教训,改变战术,转进敌后,开展游击战。
7月,马占山令游击军副司令邰斌山由黄河高隆渡口过河,经托县进入凉城,与日军在阳坡窑战斗,打死日军40余人。挺进军包围驻凉城香火地的伪蒙军第三师第七团慕新亚部,策反慕部,慕率七团投诚。马占山当即电请国民党中央,将其收编入新编骑兵第五师,慕任师长,归东北挺进军建制。
8月,慕新亚率新编骑五师转战于凉城、东窑子一带,各部利用熟悉的地形,互相配合,分头作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军挺进军恨之入骨,常派飞机对哈拉寨总司令部驻地哈什寨狂轰滥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39年9月10日上午,日伪军百余人,携山炮两门、机枪5挺,以4架飞机作掩护,试图突破关河口渡口。骑一旅一团二连奋起反击,激战4小时,击退敌军的偷渡。
12月26日,挺进军再一次协助傅作义进行包头战斗,派新编骑五师出击绥东,牵制日伪,分散敌军兵力。部队行抵西丰沟,日伪步、骑各一团包围了慕部骑兵团,激战一天,毙敌100余人,日伪军溃逃。当敌军再次组织围攻时,骑五师乘夜色迅速转移。
1939年冬,黄河封冻,为防止日伪袭击伊盟,马占山收缩所有深入到敌后的部队,沿黄河一线布防,坚守黄河。
挺进军除骑六师和特务营之外,其余都是收编的地方保安团队、策反过来的伪蒙军和收编的土匪,成分复杂,纪律涣散,群众怨声载道。马占山几度整饬纪律,收效甚微。在使用军费上,马占山管束极严,一些地方团队行为受到限制,便联名告马占山克扣军饷,国民党中央便调马占山到重庆述职。到重庆后,蒋介石并未予以深究。
1939年马占山赴重庆述职后,返回时路过延安,在甘泉四十里的山上打猎,手指受伤发炎,被送到延安拐峁医院治疗。毛主席多次到医院看望,并举行欢迎大会。大会由萧劲光主持,王明首先代表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欢迎马占山将军的到来。之后,毛泽东讲话,“抗日是一件大事,要始终如一抗到底。马将军八年前在黑龙江首先抗日,那时红军在南方即致电热烈支持。8年前,红军与马将军则已成为抗日同志,我们相信马将军抗战到底。……马将军年逾半百,仍在抗战的最前线与敌周旋,这种精神值得全国钦佩。”马占山离开延安时,毛泽东派医护人员护送到榆林。这期间,他通过毛主席、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受他影响很大,进一步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始终以团结为重,和八路军友好相处,从未有过摩擦。
年底,绥远省国民兵司令李上林被傅作义派到挺进军视察防务。马占山请李上林代表他到重庆见蒋介石、何应钦,要求把挺进军两个独立团,再添一部统编为一个师,作为反攻东北时的基干力量,同时拜见孔祥熙,要求增加黑龙江省政府经费。
1941年冬,马占山再次来到榆林住在挺进军驻榆办事处。适逢晋陕边区总司令邓宝珊、二十二军军长高双成、蒙旗宣慰使荣祥、蒙旗指导长官公署代长官朱绶光及各方面来榆的军政界人士在榆林开会,他应邀也参加了会议。
会后,朱绶光邀请马占山、邓宝珊、高双成、荣祥参观红石峡并赴宴。
马占山抒发报国杀敌,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奋笔题下了四个遒劲的大字:“还我河山”,邓宝珊请人将马占山题词刻在红石峡的崖壁上,为世人留下了一幅珍贵的手迹。
马占山返回防地后,对部队存在的军纪问题进行了严厉整顿。
韩遇春、白玉昆被处决后,对先遣军司令白凤翔震动很大。白与敌伪私相往来,反诬马占山通敌投日。白凤翔自觉劣行日益暴露,遂带先遣军1.2万人北渡黄河,公开投降日军。被日军委任为“东亚同盟军”上将司令,驻守后套、固阳一带。后白凤翔与日伪军矛盾加深,欲带兵反正,被日军特务侦知,在其食物里下毒。
日伪命令白凤翔向驻守在黄河一侧的骑七师发动进攻,出发不到三小时,白凤翔腹痛剧烈难忍,摔下马。装殓人棺时,发现全身乌黑,中毒迹象明显。可怜这个在西安事变中,因捉拿蒋介石而闻名的人物,居然惨死在日伪的阴谋下。
建忠烈祠
1942年春,抗日战争进行到相持阶段,为了怀念阵亡的将士,马占山在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捐助下,在哈拉寨西湾村山麓,修筑忠烈祠,以慰忠魂,誓将抗战到底。忠烈祠依山势而建,凿岩以进,辟为厅堂。祠堂内设有灵牌千余位。中间有一较大灵牌,上书“东北挺进军骑兵第六师师长中将刘桂五之灵位。”祠堂前建有八角亭,即拜碑亭,山上建有高大的纪念塔。
马占山亲自撰写了碑文:
抗日军兴以来,我国军死事者多矣。忠烈祠之建设,所以妥忠魂励士气,典至重也。而往事念来,看兹向又后死之责也,爰徇袍泽之请,奋笔而为之,书日哈拉寨之有忠烈祠。用以祀告东北挺进军死事者之将士也。溯自九一八事变起,余在黑省既与倭寇作殊死战。迨七七事变,又奉命编组本军于大同,未几而冀察相继沦陷,倭寇长驱西犯,进略绥远。本军诸将士在绥辗转防守,鏖战兼旬,寇势虽挫,然其援军续至,众寡悬殊,故退守五原、临河,此抗战初年事也。次年复奉命警卫伊盟兼守河防。伊盟者,本蒙族游牧地,而在战略上我西北之屏蔽也。倭寇蓄谋已久,间谍充斥,操纵甚亟。本军行抵东胜,乃先伐其谋,擒其渠魁,倭寇气夺蒙族之反侧者以安,遂进驻哈拉寨,迄于今且六年矣。综计此六年中,其始也,寇焰方张,迭陷我偏关、河曲、保德、府谷各县,神木、榆林莫不震惊。在此艰危之际,本军乃浴血苦战,纵横驰骋于托县、萨县、武川、凉城、关河口之间,大小不下数十战。率皆袭其要害,攻所必救,卒使倭寇不能立足,将其侵陕部队撤援托萨,所陷各县次第收复,而本军诸将士之为壮烈牺牲者亦众矣。抑尤以武川黄油杆子一役为尤惨,师长刘桂五殉国,即今之端然列祀者也。是岂余之德薄能鲜,所可感召哉。盖自先总理以大无畏之精神训练中国革命军,而所谓不成功即成仁者,天经地义久已如然于每一军人之心目。今总裁蒋秉承之,益为发扬光大,杀敌至果,义无反顾。固不独本军诸将士有此表见也。独念本军诸将士年来从予,于沙漠之际历尽艰辛完成责任,虽无赫赫显著之功,然用兵之道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者。曩使艰危之际,本军诸将士而不能奋死决斗,所陷各县未必能复,伊盟七旗未必能保。藩篱尽撤且将影响于西北全局,而重为我最高统帅宵旰之忧矣。然则诸将士诚不为徒死也,祠而祀之。固宜祠在哈拉寨西山之麓凿石为屋,鸠工庇材。董其事者为本军王总参议鼎三,并由奇司令文英及地方绅商赞助。祠左岗上建有本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祠畔置田十余亩,以供岁祀。委托地方育婴堂保管之,例得附书。
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撰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吉日立
忠烈祠建成后,马占山又请傅作义和邓宝珊分别为忠烈祠题词。
傅作义的题词:“浩气长存”。
邓宝珊的题词:“碧血有痕留战垒,青山无语拜碑亭”。
纪念塔上有一副对联是慕新亚、郭鼎文、王鼎三人撰写题词:“飒爽英姿铁马金戈一梦,峥嵘片石透风塞月千秋”。
马占山在1943年刊印的《府谷县志》序言中说:“噫!予以民国二十六年又提军转战于斯土。驻守以来,于今已七稔矣。虽夙夜欲东,急趋于白山黑水,而扼守大河,久留斯土。能不眷眷于是哉!”
在哈拉寨,马占山主持编纂《挺进军抗日历程》书稿,在扉页上题词“还我河山”四字,其中,“河”字的“口”未封口,人问其故,他慨然陈辞说:“目下倭寇猖獗,国土残缺,他日驱敌出境,打回东北,方能关口。”一时传为美谈。
1944年,抗日战争进行到反攻阶段时,马占山遂派挺进军游击支队共4个中队,约300余人,乘夜渡河进入敌占区。日军调集重兵企图对大青山一带的游击队进行铁壁合围,这大规模扫荡,历时月余,封山口,断粮道,纵横梳剿,企图一网打尽。马占山又派出3支小股部队,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支援游击支队。日伪军疲于应付,左奔右袭,疲惫不堪。
一天傍晚,3支小分队包围了美岱召车站,策反警备队30余人,消灭了驻车站的日军15人。日伪驰援。游击支队在背后突然向日伪军发动袭击,日伪急忙调头围剿游击支队。
情系百姓
马占山在驻扎哈拉寨,坚守河防的同时,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特别关注文化、慈善、教育,作出不懈的努力。1944年他捐资15万元,兴建了中山中心学校,在校内修建秀芳图书馆、中山堂等。图书馆皆用青砖砌成。门首有砖刻匾额:二楼为木阁楼,四条横梁上分别刻有“提高地方文化”“培育国家英才”“保护公共建设”“创造树人基础”。四条抱梁与四条大梁交叉叠垒,上面分别刻有“明礼仪”“知廉耻”“守纪律”“负责任”,图文并茂,雕艺精湛,现为府谷县重点保护文物建筑。为了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校内男女兼收,鼓励女孩上学,给女生每人发制服一套。马占山将军如此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在西北地区实属罕见,不愧为文武双全的儒将。
马占山看到哈拉寨,封建思想浓厚,常有弃婴、溺婴和歧视妇女现象,创办了一所育婴堂,收容被遗弃的婴儿,雇请保姆抚育成人。同时发动官兵协助地方建桥补路,修理河堤,开办纸坊、油坊、军鞋厂等,发展地方经济,并设立集市,每10天一集,加强蒙、汉物资交流,受到老百姓的赞扬。
现在,晋、陕、蒙边地形容哈拉寨当年的繁荣景象时,有一句谚语:“七十二道油坊上梁杠——一年四季响三响”。意思就是说,油坊繁荣,梁杠经常要换,每换一次油梁杠,皆要放三声炮。出油频繁,油梁易坏,每天都有换油梁的油坊。因此,一年四季炮声不断,可见当时哈拉寨的繁华程度。
当年,哈拉寨有“小北平”之说,皮毛、油、粮及手工业产品在晋、陕、绥边地首屈一指。“声闻胡地三千里,鸣冠晋陕十六州”,便是哈拉寨当时的写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天,马占山在哈拉寨召开军民庆祝大会,他讲话道:“现在抗战胜利了,日军投降了,东北挺进军要打回老家去。东北是我的第一家乡,哈拉寨是我的第二家乡。今后,同胞们如果到东北去,找到我马占山都有饭吃。在哈拉寨八年,老百姓为本军供给粮食。日军炸死了我的同胞,这是我马某对不住大家的地方!”8月18 日,东北挺进军开始撤离,打回老家去,镇上老百姓成群结队前去送行……
当地人民群众为了感念马占山为抗战做的贡献,为造福人民所做的好事、益事,特意为他立了一块《马占山将军德政碑》,几经风雨,直到今天依然还伫立在哈镇。
也许石碑某一天会倒掉,但已深入到广大民众心中的口碑,却会永远世代相传……
(马志伟,马占山将军嫡孙。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政协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席,民革青海省委主委)
参见《陕西抗战史料选编》第725—73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三秦出版社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