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林
府谷县从一九六一年至改革开放前十几年间灾荒不断,如一九六六年五月一些地方的农民发生浮肿现象,县委制做、发放“糠夫散”救急,老百姓生活极为悲惨。本文仅就一八一六、一九六三年和一九七二年两次灾荒进行了调查。当时全县商业供销战线的干部职工吃苦耐劳,在全国各地四处奔忙,争取外援,组织联系调运救灾物资。当年在外省(区)担任领导工作的神木、府谷、清涧、佳县、榆林籍革命老前辈给予府谷人民大力支持和无偿援助,府谷人民永远怀念他们。笔者从2007年6月用20天时间,登门走访了当年参与过救灾工作的老同志。
一、 灾荒概况
1961年至1963年和1971年前后,府谷和全国各地一样,连续荒灾。土地荒芜,粮食减产,农业生产力下降,全县广大农村社员群众生活水平低下,从乡村到城镇人人都吃不饱,户户揭不开锅,一时人心慌慌,悲观失望。在这紧急关头,府谷县委及时召开了各公社、县级机关部门单位领导参加的救灾动员大会,安排部署了救灾工作。县委提出了“主粮不足副食补、副食不足瓜菜代、饲料不足外放牧”的救灾措施。可是,因全县受灾范围广、面积大、人数多,当年国家给的返销粮的数量与所需要的救灾粮相比,短缺太多了。当时,在那种生活极其困苦的处境下,干部群众为了解决饥饿问题,就自发地互相结伴或三五成群提上竹筐、提包到山梁野地里采挖苦菜、苜宿、草根,甚至剥树皮来煮着吃;有的地方群众还吃糠窝窝。有的群众将山药、红薯、萝卜切成片晒干,压成面掺点玉米高梁面蒸着吃,以充饥果腹。面对严重的灾荒,全县从上至下,人心思救、思助,在灵魂深处萌发了一种要求外援,联系组织调拨救灾物资,帮助府谷人民度过灾荒的强烈思想愿望。
二、精心组织外出求援
(一)1962至1963年困难时期,府谷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极其困难。1962年上半年,在陕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决定府谷县去新疆组织救灾物资,并抽调府谷县联社领导干部苏厚同志以陕西省的代表身份与山西、河南等省的代表一起到新疆搞救灾物资的组织工作。苏厚同志在新疆八个月的时间,主要通过时任新疆自治区商业厅厅长的柴汉生(府谷镇院家峁村人)同志进行联系。在柴汉生同志的全力协调下,苏厚先后到伊犁、吐鲁番、新原地区为府谷灾区无偿地组织调拨了800多吨救灾物资(其中玉米400多吨、玉米粉200多吨、猪油200多吨)。这些救灾物资于1963年春在柴汉生同志的直接帮助下,新疆乌鲁木齐铁路部门安排车皮先后全部运到山西五寨,后由汽车运回府谷。
(二)抽调干部赴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求援及善后答谢慰问。
1.1972年,府谷全县灾情依旧,形势严峻。当时农村有些社队的不少群众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外流内蒙等地逃荒。县委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救灾措施,最后决定从商业部门抽调一批有实际工作经验、有采购工作能力的干部,分两路赴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救援,联系组织调运救灾物资。第一批到山东调运物资小组由杨志明(已故)、韩感应、郭贞效三同志组成,杨志明负责。临走时,带着原府谷县委书记贺道新同志给神木贺家川老乡温桂亭的亲笔信和府谷县委、县革委会的介绍信,到了西安市省革委会办公厅。经省上的同志介绍,杨志明三人见到了当时在西安的白毅同志(曾在西北局工作,时任府谷县委常务副书记),从白毅那里得知,武凯章(佳县人,时任山东省农业局局长,温桂亭丈夫)和白如冰(陕西清涧人,时任山东省委书记)两同志都在山东省工作,又换了陕西省委、省革委的介绍信于1972年9月上旬到了山东济南。三人小组到济南的第二天经联系先找到了温桂亭同志,说明了来意并将贺道新写的亲笔信交给了温桂亭。温桂亭看了信的内容知道府谷灾荒严重,当时说:“你们找我找对了人,贺道新既是我的老乡,红军时期又是我的上级,但是,你们必须先去找武凯章同志,通过他的介绍,再去找省委书记白如冰同志,最后才能决定山东能否给你们解决救灾物资的问题。”第二天杨志明等同志根据温桂亭点拨,带着陕西省委和省革委会的介绍信和温桂亭的信函到山东省农业局找到了武凯章同志,武凯章热情地接待了杨、韩、郭三人。接着杨志明同志流着眼泪向武局长汇报了府谷的灾情,要求山东省给调拨一批救灾物资。武凯章听了汇报后说:“我们都是榆林老乡,府谷遭灾,派你们来山东组织调运救灾物资,给调多少在哪里调,我没有权解决。但是我一定帮助你们,现在我给白如冰书记写一封信,信上有我的建议,你们带上信去青岛找白书记吧。”(当时白如冰和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在青岛某地开会)。杨志明等三同志告别了武凯章,当天晚上乘火车到了青岛。第二天上午带着武凯章的信,联系到白书记开会的地址,又通过门卫直接联系上白如冰书记的办公室秘书(30多岁),秘书接见了三人小组的同志。杨志明同志先把武局长的信交给了白书记的秘书,流着热泪汇报了府谷的灾情,要求山东援助一批救灾物资。当时白书记的秘书看了武局长的信,又听了府谷灾情的汇报后对杨、韩、郭三人说:“白书记正开会,不能亲自接见你们,我把武局长的信转呈给白书记,由白书记考虑解决。你们在这里等着答复吧!”白书记的秘书走后一个时辰后回来了,拿着白如冰书记的一封亲笔信交给了杨志明,并对杨说:“白书记同意给你们府谷县解决部分救灾物资,现在带着这封信回济南到省委办公厅找张主任,由他负责具体安排救灾物资的调拨数量。”于是,杨志明等三同志当天离开青岛返回济南,又到省委办公厅直接找到张主任,把白书记的信交给张。张主任看罢信对杨志明、韩感应、郭贞效三人说:“白书记在信上说,陕北府谷灾情严重,现在派人来山东求援,应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度过灾荒,同意山东省给你县组织调拨255万斤救灾物资(其中红薯干200万斤,在高密县调,麸皮50万斤、猪油5万斤从济南调拨)。这些救灾物资全部无偿调拨你县,你们就时通知你县领导,尽快安排物资的接收和联系铁路调运问题。”当时杨志明等三同志欣喜若狂,高兴极了。第二天早上就以加急电报把喜讯电告了县委、县革委和县商业局。
2.派出代表赴山东答谢慰问。府谷全县上下对山东省委、山东人民感恩戴德,1972年9月下旬,府谷县委召开了有商业局局长李耀明同志参加的赴山东答谢慰问专题会议,决定选派贺道新(已故,当时任县邮电局书记)、张继承(时任县供销采购经理部经理)、白子秀(已故,原药材公司采购员)、柴顺(原副食公司采购员)四同志组成府谷县赴山东答谢慰问小组,贺道新同志任组长。慰问小组一行四人到济南的任务一是代表府谷县十八万灾民对山东省委及其领导和山东人民无私援助救灾物资深表感谢。二是通过贺道新红军时期的老部下(时任青岛警备司令部司令员)贺曲宝同志的关系,联系火车皮往府谷发运这批救灾物资。贺道新等同志一到济南就向山东省委、省革委会打了招呼,第二天答谢慰问组到了省委办公厅,受到了张主任等人的热情接待,在省委办公厅召开的欢迎府谷灾区慰问小组的座谈会上,贺道新同志首先代表府谷人民对山东省无偿救助府谷1200多吨救灾物资表示万分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然后将四提包家乡特产红枣作为礼物赠送给山东省委和省革委及相关部门。随后贺道新、张继承等四人连夜赶到了青岛市。第二天上午贺道新一行四人就联系到了青岛市警备司令部。贺曲宝司令员亲自接见了贺、张、白、柴四人。老首长和老部下见面非常高兴,俩人叙述了多年离别之情后,接着贺道新给贺曲宝谈了这次专程来山东的目的,山东援助的一批救灾物资需要及时调运,要求贺司令员帮助解决火车皮的问题。贺曲宝听了汇报后说:“我非常同情府谷的灾民,既然山东给你们援助了一些救灾物资,关于铁路调运物资的火车皮问题,我给你们联系解决吧。”(当时贺曲宝负责青岛市的铁路运输工作。)第二天贺曲宝亲自给贺道新打来电话说:“老首长,关于调运救灾物资火车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1200多吨物资由青岛铁路部门安排车皮分批发运。但是,事前你们必须和火车站签订一份救灾物资调拨运输协议书,以保证这批物资及时、安全运回。”工作组安排了专人驻在济南和青岛,一个多月后铁路部门把救灾物资全部发回山西五寨,他们才回到府谷。
3.关于赴河南、安徽两省的求援情况。1972年9月,府谷县抽调了黄进山(原府谷县副县长),物资局局长周志庆(已故),原副食公司副经理闫永清及原副食公司采购员秦贵旺、王建邦等五同志组成第二路救灾物资采购小组。由黄进山任组长,周志庆、闫永清两同志任副组长,分赴河南、安徽组织调运救灾物资。历时八个多月时间,往返河南洛阳、安徽蚌埠等六、七个地区,携带陕西省革委会介绍信,通过各种关系,多种渠道,自己联系火车皮,先后共组织调运红薯干、粉条、粉面、粉渣200多吨,猪肉50余吨。其中闫永清同志在河南找到孤山老乡郝长熙(时任洛阳某部队师长,在国棉二厂支左),郝长熙派支左干部和有关部门联系,以平价购买了粉条、粉面40多万斤。另外,周志庆通过原河南军队上的老关系,以平价买了50吨猪肉(这几十吨猪肉调回府谷后,主要供应了城镇市民和天桥电站工程指挥部)。
三、永不忘记
府谷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来自各地的援助。在大饥荒年月,山东、河南、新疆等地对府谷灾民的援助拯救了府谷县十八万人民群众的生命,使全县人民度过了灾荒,没有这些援助,不堪设想,可以说改变了府谷的历史。对此,府谷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而且历史也一定会记上一笔。
参见《府谷文史资料》第十八辑《孤山 木瓜》第106页
政协陕西省府谷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