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锁堂
阳春三月,去府谷采风,遇到友人欣榆先生,告诉我说,府谷有个叫高寒岭的地方,那里有一片森林,奇观不少,很有特色,值得一看。后在他的热情引荐下,我们终于成行。
汽车驶离府谷县城,向西南驰骋40公里许,蜿蜒登山,就上了“高寒岭”。其山巍峨高峻,海拔1426米,号称府谷第一名山;山巅有庙宇,曰“五龙庙”,为“五脊六兽排三瓦”式建构,庙之前方百米处建一叶楼。环岭方圆约400平方公里内,有沟皆春意,无畔不翠然,满目苍翠,郁郁葱葱,是为高寒岭原始森林带。林带中间或生长着一种名叫杜松的稀有树种,钻天,笔直,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树种。不远处,明长城蜿蜒而去,古烽火台遥遥相望。
高寒岭原始森林带主要树种为杜松、针叶松、侧柏、材柏等,尤以杜松多而闻名遐迩。杜松冷凉,耐寒,枝叶浓密,树姿优雅,抗风沙能力强,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认为它有防疫抗菌的奇效,《圣经》中也提及杜松有补给疲惫心灵的效果。
人类的记忆是有限的,这片原始森林的来历谁也说不清。当地传说,元代时“五龙庙”香火旺盛,有和尚有方丈。有个专门负责割草饲牛的小和尚,每天出去只砍一小把草便够牛一天吃,且牛长得膘肥体壮,老和尚奇之。一日中午,小和尚又出去割牛草,老和尚尾随其后,见小和尚仅在一株茂盛的大芦草上割了一小捆便返回去。于是老和尚拿了锄头照着大芦草刨,芦草根系粗壮,刨着刨着,根底下竟然埋着个“聚宝盆”。过了几年,宁夏回回起义造反,回军杀到此处,老和尚惊,出逃前,掘一坑将宝盆埋于地,担心再回来时找不到埋宝之所,遂折松柏各一枝插其上以为记,出而逃,老和尚留恋,回头再看山院时,满山遍野全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松柏,而和尚埋盆标记,竟然长成了一株巨大的“松抱柏”,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景。这便是当地人传说的原始森林的来源,我们姑且听之。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前,环山周围全是参天大树。50年代末,府谷一度并入神木县,成材巨木被有组织地人为砍伐,运到神木,盖了神木县大礼堂等。现在林中仍然生长着数十株参天大树,有的因为根部凸暴,纽筋疙瘩,不成材,未可用,以故延年至今,睹之,使人不仅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来。距古庙约10米处,生长着一颗巨松,主干笔直,粗硕,我和府谷县政府办王浩先生两人试合抱一下,结果未能合拢,足见其粗大,可谓合抱之木,生于垒土;但不知在这个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高山上,长成如此巨木,需多少个年月呢。此树既已成材,为何没被砍伐?走近树身,但见主干右上侧旁枝粗如盆口处,留有7寸长2寸深的斧砍旧痕,可见有人曾试图砍伐此树。一路陪我们的当地胡家沟村现年5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周伟斌先生,兼任着田家寨镇高寒岭杜松管理区的护林员。为什么这株大松树最终没有被砍伐掉呢?他说,当年一农夫因需要木材,欲伐此树,砍了十几斧,就砍成现在这个样子时,斧痕处开始流出红色粘状液,血一样,于是胆怯了,停了下来,回去后,农夫患重病,家人也不康宁,家里时有响动,从此百姓以为神树,再无人敢打歪主意,于是这颗树保留至今。记得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当他声言要烧焦一株天南星树,在火柴划燃的一瞬间,测试仪立即显示出现树惊恐的曲线。“一草一木总有情”,信然。
由于地形、气候和土质等因素,高寒岭森林中不乏造型奇异的古木。在临登上高寒岭的最后一个山弯处,突现一土柱,高数丈,顶端长着一株杜松,尖头、大肚、束根,树高5米余,远远望去,俨然一支天然巨笔,背靠蓝天白云,微风吹来,笔头晃动,彷佛正以蓝天为纸,在描绘着一幅神奇而美丽的画图;同行者有谓“金鸡独立”者,我以为可命作“一枝独秀”;有松柏枝桠纠缠一起的两株古树,有人睹之,随口吟诵“在地愿做连理枝”,故称为“连理树”;也有状如黄山迎客松的;最奇者,有一株上千年的古松,枝繁叶茂,错落有致,造型奇特,左观,状如一只引颈高唱的“雄鸡”,右看,恰似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大家说,这是一株“地图树”。像这样的奇松异柏,随处可见。春风习习,畅游于松柏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诗意般的妙境,那是多么地怡然自得啊。
听说康熙皇帝曾在高寒岭住过一晚,住过的5孔窑洞遗迹尚在,我们便跟着周先生去寻访。三百年前,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农历二月底,清圣祖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从山西保德马家滩过黄河至刘家渡至府州城巡幸三日,三月三日移驾,途经府谷孤山堡,三月四日经镇羌堡至高寒岭,夜宿于此。我们从岭上漫步下来,过一小墕口,半山腰一卜湾里镶嵌着5孔窑洞,便是康熙大帝当年临时行宫;远看,5孔窑洞悬在半圆形的簸箕湾中,崖势壁立,崖高数丈,从窑洞的上、左、右方皆无法下到窑洞院落;走近一点,细细端详,窑洞院子正前方10米外即临深壑,人们亦无法从低处攀登入院,推想起来,当年应该有一小道或栈道可通院子,只因年久,小道坍塌,致使现在不可通行。高寒岭四周孤山旷野,一望无际,杳无人烟,难道当年曾在这里住过一大户人家?或许,那是当年地方接到传报,专为康熙帝修造的临时行宫?遥想当年,偌大的山岭,四周苍翠,环山皆绿,古木参天,夜宿于此,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那是绝对地安全。三月初,北国的天气,乍暖还寒,夜间清冷,康熙帝夜不能寐,走出院子,万籁俱静,寒风嗖嗖,唯有松柏飒飒有声,看到崖畔那一株株笔直的杜松,不正像一个个守卫疆土的勇士?联想到为国守卫万里边关的将士,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长河冻结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的《晓寒念将士》诗,表达了对戍边和带甲出征将士在霜华侵月、朔风凛冽中安全和温饱的恻隐之情。由于到不了“行宫”跟前,没有看到康熙皇帝下榻过的窑洞里边究竟是个什么结构,有何陈设。唉,留下一点遗憾也好。
府谷境内有4条大川,曰黄甫、清水、石马、孤山。而高寒岭竟是其中石马川和孤山川两条河流的发源地。饮水思源,再去看看这两条河流的源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两河源头大山名叫“旧地山”,俗称“分水岭”。站到分水岭对面山头遥望,宛若一个偌大无比的水牛头,两只牛角,左牛角根部的水流向东北,下游冲刷成孤山川;右牛角的水流向东南,下游冲击形成石马川。而两只牛角之间的山梁,形危势峻,难以攀援,是为“分水岭”。虽说其形状若双牛角,但所冲刷形成的两侧沟壑且渐行渐宽渐深,悬崖峭壁处为红砂岩,土堆高低错落,犬牙交错,赤红赤红,红砂岩上生长着一些奇松异树。下午,斜阳西照,红绿相间,色彩斑斓,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呈现眼前,直令人心旷神怡。随行的几位有点累了,不想再动。我意犹未尽,想一个人下到沟底看源头,行到半山腰,天哪,下不去,又出现沙质土,好在山岩上的树状别有韵致。你看那巨大的松树,主干一米以下,根部暴露在外,有的沿地表延伸,主根却深扎入地,周围土壤低于树身,暴露出的根鹰爪似的牢牢抓住大地母亲,形成自然的根雕奇观;有的树生长在干裂的峭壁上,悠然自得;有的竟然是石缝中生根,凛然挺立。在领略大自然赋予美的同时,我由衷地敬仰松柏这种不计环境条件,在贫瘠的土石中敢于逆境奋争的豪气和风骨。
高寒岭森林保护区究竟有多少常青树呢?老周说没有确切数,粗略估计达百万株以上。他说了一件轶事:某年山上唱大戏,有个卖货郎不信山上树就数不见,说每包针有数,在环山的树上见树扎一根针,看一共用了多少包针。于是,开始钉针,一包针还没扎完,只见山上的树身上都有了针,而货郎当时就肚子痛得不行了。从此,谁也数不清了。可有一点,这一片原始林带逾千年而保护得如此好,我想其原因不外乎有四:一是人们把高寒岭当神山,山上的树当神树,一般人不敢来此砍伐;二是远离村寨,人烟稀少;三是地势险要,不好搬运;四是,也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建国后管护得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严格的封山禁牧政策,当地叫“闭地”。早年,如发现一个羊印,罚款2角,羊往地里一站,就是4个脚印,罚8角,羊进树林跑一圈,就数脚印;还有,谁砍一个牛样子(牛脖子处的木隔子),罚款100元;砍坏一棵树罚款300元。现在看是钱不多,但那时一个劳动工日才值1角5分钱,就够重了。慢慢地,不破坏树木,成为群众的自觉,形成了一种意识。
近几十年来,府谷县发现了地下的宝藏,能源经济势头劲猛。这也让人担心,采煤采矿,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陕北宝地,会不会因此蒙尘。到了高寒岭,这样的担心自然会消除。友人介绍,为了使人与自然始终和谐相处,府谷正在进行“五年植绿大行动”暨“陕西北大门绿化工程”。高寒岭所在地田家寨镇的民营企业家袁玉平、周兴命等提出投资2000万元,将高寒岭打造成“生态公园”,以主峰为圆点,打造1.5万亩绿色林带,修复山上旧的构筑,维修长城、烽火台、观星阁,建成一处处野鸡林、杏花园、桃花园,间栽核桃、红枣、海红果等,让山上四季有花,四季如春,野鸡成群,鸟鸣啾啾,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胜境,更成为人间一处天然大“氧吧”,使这片美丽的原始森林带更好地泽被人间。开采资源,需要有可持续的观念;植绿造林,更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功成弗居的大气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恰如这高寒岭,默默不言自成林。
一天奔波,虽累,却怡然有得。感谢欣榆先生的引荐。
美哉,高寒岭,那一片原始森林。
参见《府谷文库》(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