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神木市  >  人物  >  政治军事

刘志丹


 
      刘志丹(1903—1936),原名刘景桂,字子丹,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求学期间,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选派到黄埔军校学习,入第4期炮兵科。1926年秋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在陕北、陕甘边进行兵运工作。1931年和谢子长等将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副总指挥、总指挥,总结过去失败的教训,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
      1933年5月奉命随红二十六军二团南下渭南华县地区作战,失败后,率少数人奋勇作战突出重围,9月返回照金苏区,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933年11月成立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后,任四十二师参谋长,不久任师长,率部北上合水、庆阳,与陕甘边游击队、关中游击队、陕北游击队1支队互相配合,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2—4月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和14个游击支(中)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军政干校校长。编写了《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
      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和红27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率红二十六军、红二十六军主力,在陕北游击队配合下,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等战法,经两个多月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敌大量有生力量,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壮大了红军和游击队,在20余县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使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西接环县,南至淳化、耀县,北接长城的广大地区,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8月,在陕北、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指挥红军主力,集中兵力,在慕家塬、定仙墕地区首歼国民党军晋军一个团,迫使晋军撤回黄河东岸。9月,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会师,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他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与军团长徐海东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二十八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日,由神木沙峁头渡过黄河,向兴县进军,沿途连获胜利。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参见网站“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6-05/21/content_6214818.htm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