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360图片)
二郎山庙会是融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商业贸易于一体的民俗活动。二郎山位于神木县城西,又称西山、笔架山、驼峰山。郎山庙群始建于明代,后经历代续建修葺,在长达一公里的山脊上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建成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各类建筑三十余处,并有大量的雕塑、绘画、碑碣等丰富的历史文化精髓。每年的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廿二在这里举行传统的大型文化庙会,届时晋、陕、蒙等邻近省区的游客商贾云集,香火袅袅,各地的善男信女八方而来,人潮如海,场面极为壮观。
分布区域
神木二郎山庙群坐落在县城以西窟野河与芹河交汇处的二郎山上。
历史渊源
神木二郎山,俗称西山。据《国家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明初山上已有庙宇。据《神木县志》记载:二郎山庙群创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明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巡行驻跸,赐名“笔架山”;嘉靖年间重修,诸神殿顶梁上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岁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样,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由山脚石窟地藏阁起,由南至北到山神庙止,有庙群建筑100余间(孔)。庙群依山势起伏逶迤而造建,结构布局独具匠心,100余间(孔)殿、庙、亭、阁、窟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其规模宏大,各显特色,现存明清壁画18幅、明清及民国年间碑石60余通,明代及清嘉庆元年(1796)摩崖题刻7方。特别是明代照壁,正面石刻《 虎啸图》,背面石刻《九龙戏水图》,栩栩如生。山上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将领在“浩然亭”中留下的题刻,两峰断处架一天桥,俗称“断桥”。
二郎山因其山上有二郎庙而得名,民间关于二郎山上二郎神的传说有很多,一说为《西游记》中大战孙悟空的杨二郎(杨戬);另一说为秦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因助父治水有功,被尊为神(二郎神);第三种说法是随李冰治水的两位侍郎,合为二郎,第三种说法可信度较高。据说二郎神是一位擒龙治水的英雄,能消灾除病,能安四方、护边陲,能解民苦、助中兴。1959年神木县政府重新整修二郎山庙群,庙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破坏;1983年再次修整,二郎山庙形成今日规模。二郎山巍峨峻秀,挺拔险要,东西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是国家4A级景区。与二郎山同样闻名遐迩、享有声誉的就是每年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廿二在这里举行的盛大传统文化庙会。二郎山一年四季游人不断,特别是三大传统文化庙会期间,更是香火旺盛、人山人海,遂成一方胜境。
基本内容
1.正月初一祈福会:按照神木人的风俗习惯,每年正月初一一大早,居住在县城境内的人就要去朝山祈福。清晨,家中的长者早早出门,来到二郎山下,数着三百六十级台阶上山,手里拿着香、纸,在二郎神庙祈福、叩头、上香、点表(黄纸),以表示他们对“二郎神”的尊敬,求的是“官升三品、心想事成、财源广进、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学业有成……”
2.正月初八朝山会:每年的正月初八,其实在初七晚上十点左右,来二郎山朝圣的人,就开始陆续上山,这一习俗主要是登高望远,敬神祈福,消灾避难,也取“初八初八,初发初发”的谐音,表达希望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心想事成的愿望。以前多以家庭为单位,敬财神爷,讨个吉利。后来随着这个习俗的时尚化,多以青年男女为主,他们不以敬神为主,而以朋友聚会、消遣娱乐为主;不以求财为主,而求姻缘为主。很多青年男女除了拜财神,还会去位于后山的步云桥,因为桥狭窄而险峻,又在山巅,好像行进在云彩里,只能容两个人并排通过,情侣们多会到此,手牵手走过此桥,表达苍山做证、白云为媒、携手到老、永不相弃的婚姻誓言,有时他们还会燃放表达美好心愿的孔明灯或心愿灯,系上永结同心的红丝带,场面热闹而壮观。
参见《神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第87—89页
刘香妮主编
神木县文化馆编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