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神木市  >  故事  >  历史故事

山沟里考出了个文秀才

      贺栋梁(1871—1938),清朝同治年间生于葭州(今佳县)辖下的万镇瓦畔村,祖上是从吴堡县贺家畔村为逃避战乱和灾疫沿途乞讨流居于此的。他家祖祖辈辈以农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成年累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而单调的日子,一辈继承着一辈,一代重复着一代,经常受那些颇富而不仁厚者的剥削和欺侮,既无变革之意,又无反抗之力,因循守旧,忍气吞声,自认天命。 
      他的父亲在一次给地主老财的缴租中,那个老财东骑着高头大马,引着狗腿子,如狼似虎闯进家门,用手中的文明棍在他父亲的头上指指戳戳,寅时不等卯时地催租,如有迟延,恐怕脑袋也被戳穿了。那老财东还不停地谩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庄户人生得尽孬种。你看老子的儿子,现在北平上洋学堂,将来前途无量!”当这帮吃人肉不吐骨头的家伙拿上租子恶狠狠地离开后,老人气得满脸铁青、老泪横流,用拳头狠狠地捶打自己的脑袋,发誓要改变这种饱受歧视的命运。他敏锐地认识到,只有学文化、有知识、摒弃愚昧、自我提高,才能摆脱贫困,才有资本和那些有钱人放手一搏。当他从日常生活中惊人地发现儿子聪明睿智,是块读书成才的料时,就节衣缩食,筹措学资,送他到葭州城学堂就读,同时为他起名为“栋梁”,意为培养一位栋梁之材。
      他不负父亲的厚望,勤奋好学,刻苦顽强,把当时的教材“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滚瓜烂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深受先生们的青睐,也受到那些纨绔子弟的嫉妒。历经十年寒窗苦,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23岁那年,即光绪十九年(1893)一举考中文秀才,真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在当时文化落后的山沟里,能考出一位秀才算是伟迹奇闻,父老乡亲们都引以为荣,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就连那些当地的社会名流、乡绅富豪也登门道贺,葭州县令也在体察民情的官样文章中顺路登门造访。以他的才学,如果继续攻读,考中举人乃至进士而步入仕途是完全有可能的,争奈他父年事已高,加上财尽力竭,无力为他延学。他回家后被西豆峪村慕名聘请为私塾先生,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
      他先后在西豆峪、沙峁头、沙坪寺村教书育人多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刷新着,顺时应势,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出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如李正亭、毛凤翔、李子川、李旺昭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后来都走上革命道路,成了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但作为一个教书先生,收入十分微薄,他子女众多(兄弟姐妹九人),终因不堪重负,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竟沉疴不起,于1938年病逝。
      在贫瘠落后的黄土地上出了一位秀才,无疑是家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人才,为祖宗争了光,为乡亲们露了脸,就连教育自家子弟也是得法有方。他的幼子贺世华早在1942年就参加了革命,现为正县处级离休干部,子侄们都步入国企大门,是我县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老祖宗的夙愿终于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实现了。
 
 
参见神木文化艺术网:
http://www.smwhys.com/show.asp?id=1143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