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底,我红军粉碎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胜利后不久,即10月以后,地方军阀慌了手脚,开始直接策划对陕北革命据地的第二次“围剿”。
太和寨乡张家沟村的十二位革命群众就是牺牲在敌人二次“围剿”的背景下的。敌人为什么单对张家沟人民“围剿”屠杀呢?原因是张家沟村由张新恩赤卫大队长领导的二十八个赤卫队员将这一带染成了红区,给敌人以围剿张家沟村为重点埋下了隐患。
在1934年10月5日深夜,敌人偷偷来袭包围了张家沟村。幸好大部分警觉性高、体魄强健的青壮年早就躲在山外的藏兵窖子里了。在家的只是一小部分老弱病残者,也有个别思想麻痹的年轻小伙子。敌人进村后惊动了全村的狗,狗不断狂叫,惊醒了部分进入梦乡的群众。被惊醒的群众准备趁天黑路熟的有利条件设法从脑畔北山逃跑。如名叫张世礼的群众,他和他的儿子张宗耀在渠里的土窑洞里睡觉时,忽听狗咬声不断,和敌人喊叫不许动的声音混成一团。他不敢出声喊醒儿子,只是用手去拉儿子醒来。结果因十八岁的儿子白天劳累过度,睡得特熟,怎么也拉不醒。在千钧一发之时,他只好舍下熟睡的儿子,自己拿着一把小镢头逃生。刚冲出门外,发现敌人已进院了。幸好这个住宅右侧是一深渠,他跌跌撞撞,向渠里钻了进去。只听见敌人在喊“快追逃犯、快追逃犯”,但只是空喊,并未有兵来钻这山水渠冒险。这使他幸免了一场灾难,可他的儿子被捕了,这时,敌人派一姓马的带几名士兵去北山追逃跑了的群众。
被抓捕的群众有一百多人,男子汉被绑在厦柱子和棚圈柱子上,女人和小孩被关押在厦子院的三孔窑内。这被捕的人群里有一位是贺家川镇王家寨则村名叫王筛子的男人,因他姐是张家沟村张平和的媳妇,他本来是串亲戚的,结果被捕了。幸运的是他被敌人绑得不太紧,他灵机一动,乘敌人不太注意慢慢将背绑的绳子腾松,假装担水,逃之夭夭。
拂晓,也就是1934年10月6日清晨,敌人连长常振民、赵四儿开始审讯问斩了。这时被捕的人群中有个别头脑灵活的人,看穿了敌人杀人的动机是专门对着张家沟村的二十八个赤卫队员而来的,不管是不是赤卫队员抓住就杀,是为了完成任务,只要杀够二十八个就好交差了,便思谋对策欺骗敌人。
敌人审到张宗耀时,他的救星不迟不早赶到了拐塄上(村里的地方名)罚场。聪明的张宗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眼看见从上山(指北乡人)来许家洼村揽工的杨恨不动,他便直呼爹、爹,杨机智回应“孩子,我让你进张家沟寻咱丢失的羊,你怎一夜就不回来了,真把爹快急死了” 。转而又向常、赵二连长求情:“老先生们他的确是我的儿子,我们父子在离张家沟五里路的许家洼村揽工,我儿子是给人家放羊的,请老先生们开恩放人。”就这样“所谓的父子”双簧蒙骗了敌人,张宗耀获得了新生。
当提审张宗玉时,他也灵机一动,便向常、赵二位连长阐明自己不是张家沟村人,敌人问:你是哪里人?他回答说:“我是花石崖乡胡家塔村人。敌人又问你叫什么名字?他答:“我叫胡成鳌。”就这么简单的对话,避过了一场灾难。
敌人提审张世智、张世柱时,他们什么都不说。敌人让他们下跪,他们用怒视的目光,视死如归的精神,抗拒敌人的蛮横,宁死不下跪,被敌人站着砍死。
还有张世枝和他的赤卫队员儿子张六八,审讯时张世枝因自己就这么个独苗儿子,所以向常、赵二连长哀求把他杀了,将儿子给他放了,敌人满口成应,结果是先杀父亲,后杀儿子。当杀张六八时,他满腔怒火大骂敌人:“小子们,老子就是赤卫队员,来杀吧,赤卫队是杀不完的,再过二十年老子又是一个赤卫队员。”就这样他英勇就义了。
被派追讨人的马什长带士兵走至北山(老坟坪地名)场上草垛下睡了大觉,一觉醒来发现东方亮了,于是他们空放数枪,掉头朝村返回准备交差。当走到村子的脑畔山前朝罚场一看已杀十一人了,好心的马先生一动慈念,便向常、赵二连长喝道:“快快住刀、快快住刀,我们在梁上已经打死十七个人了。”这突如其来的喊声,使二位连长信以为真,住刀放生,幸免了十七人的性命。如陪桩到底的张宗府、张宗威等人就是这几位好心的国民党士兵救下的幸存者。
被害的十一人名单如下:张世功、张留当、张大、张世枝、张六八、张世智、张世宏、张世柱、张平和、张宗渊、张巧当。
敌人边杀人,边杀羊,收了屠刀,美餐早已炖好的一大锅羊肉,吃饱喝足撤离村庄。
留下的是惨不忍睹的罚场悲状,这十一具尸体被幸存者们抬到本村戏楼里暂放。由于没有棺木,再加之幸存者们又不敢回村居住,家养的狗饿急后便到戏楼里吃死人,有的人被狗将尸体某部分噙在野外去啃吃。
这年张家沟村秋收工作一直拖到了1935年春天才进行的。据说人们都躲在山外的藏兵窖里生活,村里的院子长满了野草,整个村庄荒无人烟,夜晚漆黑一片,鸦雀无声,唯有不时传来狗争吃人肉的哼哼声,景象凄凉。
张家沟惨案永不消失的血影,永远激励着张家沟村的后人,他们的精神、毅力铭刻于后人的心灵。为缅怀先烈遗志,村人于2004年农历润二月十四日为十一名革命烈士和十一位被害革命群众竖立了丰碑,以表怀念、敬仰,为寄托哀思、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而奋斗永恒。
参见神木文化艺术网:
http://www.smwhys.com/show.asp?id=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