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忠”是神木县万镇的一个小山村,虽说地方偏僻,名不见经传,但却有段发人深省的村史流传着。
据先人们历代相传,“刘国忠”原是个人名字。刘家祖上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来到陕西佳县地的。之后便来到后湾村,今天古时的后湾村已无人居住,可是遗迹仍能看到。传说刘家迁来时,兄弟三人。老大叫刘忠,老二叫刘杰,老三叫刘槐。他们落足在后湾村,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开出许多荒地,创下一些家业,人口兴旺。不料后来仅因小事,兄弟失和,致使家境败落,兄弟们各奔东西。
原来,他家有个俗规,逢年过节都要杀羊分肉吃。有一年,天旱无雨,水草不足,家里牛羊叫人赶到远处放牧,过节那天只杀了一只羊,所以分到每人名下的份子肉很少。而且羊的下水也分不来,就让孩子们随便吃。这就发生了羊头仅有一个,孩子们却有一群,分不开,不好分,孩子们就打起架来。各家孩子的娘,都替自己孩子说话争理,于是兄弟三家就争吵起来喊着要分家。
事情过后,老大刘忠觉着自愧,不想分开。可坚持要分家的弟媳们说他大男人没骨气,说话不算数。他看阵势再没有同家的可能,就只好同他们分了家,并且把十八条沟的近水坡田和十八道沟塌平地分给两个弟弟,他则把光秃秃的十八个黄土干山圪垯分给自己。可是两家弟弟仍不愿再和他同村居住,就都先后搬离本村去自建家园。老二刘杰出去住的地方就叫刘杰畔,后来叫刘家畔村;老三刘槐出去住的地方叫刘槐家,后来叫刘怀家村;唯有老大住的村不叫刘忠,而多出个“国”字来,叫“刘国忠”。
原因是这样的,分家以后,老大深感自己耕作力乏,不论人力物力,比过去都差多了。特别是平常生活中遇上紧急事,实在忙不过来,但是,为了让弟弟们不小看他,他自己鼓励自己奋发图虽,起早贪黑继续干活,还自改名为刘骨忠,以示自己是有骨气的男人。又经数年努力,后辈也出上了力,他们终于把十八处荒山圪垯开辟成可以方便耕作的山田,又在坡畔大种草木,以放牧牛羊,很快兴建起自己新的家宅来。同时,让后人们冬闲时念书识字学些文化。由于当地惯有以人名命宅舍的习俗,刘骨忠也就成了他家宅舍的村名。只是学了点文化的后人,觉着他因为家事争“骨气”有些不够气度,就把他的名字更改为“刘国忠”,所以这村的村名后来就叫成了刘国忠村。后来因人口发展,在旧村下边又出了个新的“刘国忠村”。
参见《陕北地名故事》第187—189页
王世雄、王峰存主编
刘美俊整理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