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愁涧”是个山沟的名字,它在孙家岔镇王洛沟村附近的山头之间。山涧陡壁悬崖,半山腰有个大洞。洞中过去常有山鹰栖息,所以洞名就叫山鹰洞。洞外的山涧就叫“鹰愁涧”。鹰是善于高翔远飞的鸟,有人称其为“鸟中之王”,那它面对的一个山间小沟有什么可“愁”的呢?这是应该说明原委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大森林,不仅虎豹成群,而且禽鸟繁多。它们都来去自由,生存得挺自在。其中山涧悬崖上的石洞口上,更是一年四季鹰展翅往复不停,鹰击长空屡见不鲜。只可惜到后来,山里住下了猎人,猎人们又聚居成村。人们每天生火做饭,冬季得烧柴取暖,年年伐木修造,行动运输又需有桥梁舟车。就这样,森林被不断破坏着。林中的禽兽也越来越少,以至后来猎人单凭狩猎已不能维持生活,他们只好就地耕种。为了扩大耕地,他们就干脆放火把树林全部烧光。从此飞禽走兽在这里就销声匿迹了。于是只有悬崖上的鹰洞,成为弓箭手的共同目标,一场大祸也就开始降临到这洞中的山鹰头上。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只又一只,山鹰洞里的山鹰被射杀得越来越少。目标不多了,但射鹰的仍不甘心,他们为了把洞里的山鹰赶出来就燃着火团投进洞中。洞中山鹰遭此横祸,能逃的也就远走高飞了;飞出洞外被流矢击中的也就落地身亡了;没有逃出去的自然也就被烧死在洞中。然而,让人奇怪的是,有一只大红色的雄鹰,不论怎么说也应该最有能力远走高翔。可是,当山鹰洞遭到如此灭顶之灾时,它却仍然在烟火之中飞来飞去不走。灾难过后,它依旧不肯离去。人们对此不解,以为洞中定有什么“稀奇”,就用绳索帮忙,把人从山顶上吊下去到洞里看个究竟。
结果,吊下山腰进入洞中的人才发现那儿有着一幕相当凄惨的场面。洞里还有一只十分小的小鹰和一只十分老的老鹰没有被烧死。老鹰和小鹰的身边躺着许多被烧死的山鹰。显然,为了保护好这老鹰和小鹰,这些完全可以展翅飞逃的山鹰硬是围在老鹰和小鹰外面,被活活烧死在老鹰和小鹰的身边。而且为了老鹰和小鹰能活下来,把山洞中仅有的一个或许能通气的石缝让老、小两只山鹰头插了进去。毫无疑问,这只身强体壮的大红鹰,之所以不顾生死,仍留下来,就是为了看护这一老一小的两只山鹰,并为它们出去寻食以供这老小的生存。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大红鹰不顾自己也遭射杀的危险,而飞出飞进看护老、小,感动了村里的猎人。他们再也没有去骚扰过山鹰洞,只是每天傍晚望见大红鹰在洞口上出现,总要静静地发一阵呆。人们说,大红雄鹰正在为那一老一小的生活发愁呢!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叫成了“鹰愁涧”。
参见《陕北地名故事》第181—182页
王世雄、王峰存主编
张予斌讲述、张光荣整理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