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松》传奇故事出现,大约神木的古堡城邑还都在山头上。道光《神木县志》云:早年麟州城东南四十步处,曾有三株大松树,粗到三人合抱,树生唐代,人称“神木”,即大树之意。故“金以名寨,元以名县,明代尚有遗迹”。然而,金把麟州城叫神木寨很不可能;而元之神木县又在今县城东山头上(即旧城),并不在原州城东南四十步处。那么“三株神松”到底生长在什么地方,很难确定。其实那时候,当地原始林木尚覆盖地面,山上川下到处丛林密嶂,高松大柏不止两三株。据传说,麟州城里曾有座红楼,结构全如一架木山。再就今县城东山原祖师庙大殿,也有过两人合抱的柱子。那些粗大的顶梁柱在未加工之前,其树干直径也该够三人合抱。可想两知,当时当地人们劳动生产的起重能力,绝不可能从外边把那么粗大的树搬运上山,只能是就地采伐。可见,所谓“神松”,是后人觉着稀奇罢了。后来故事虽已久传,但成文是在明清墨客之手。不过因为当地古时候大树多而有今日县名,这倒是应该确信无疑的。
《神松》故事有这样的传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命的主要目的当然是联和西域诸族各国,共同来对付北方匈奴。他为了着实掌握边地匈奴活动的情况,以备更好地和西域头人们共同议定有效办法,来防范匈奴人的南侵,所以他从长安动身北上云中(当时神木撤域属云中郡),绕道河南(今鄂尔多斯),西出陇右(今陕甘宁交界处),才去西域的。当张骞来到秦长城边的云中地面(今神木县境)时,已是人困马乏,正逢炎夏干旱、烈日当头的正午时间。正当他难为之时,忽然发现距离不远的山坡上有几株高大的松树,树荫如伞,好像专为他搭起的凉棚。他急忙下马解鞍,躺卧树荫下,倚身沙石荒坡,很快就蒙眬入睡,做起梦来。他梦见自己泛舟星河、步入天宫。只见到处是琼楼玉宇、奇花异石。忽然一阵飘香,随风送来织女机房的嬉笑声。他信步迎门而入,众多织女热情地款待了他,并好奇地向他问了许多有关人间世事的问题。送走他时,一个稳重的织女还赠他一块天机上的石子。当他一觉醒来时,这块石子竟还在他的衣袖中。
这个故事,论情节并不算曲折,可它通过张骞之梦,反映出当时当地的荒凉与人们想象中张骞西去的负重心情和后来当地森林破坏、久旱成灾,人们幻想出现美好的“天堂”环境,以不负“神木”这个地名的美誉。
参见《陕北地名故事》第159—160页
王世雄、王峰存主编
杨文岩整理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