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纲
“州官死王旋一死不起呀!”这是在过去神木县城里流传的一句话。事情还得从头说起:王州官叫王赐均,神木县城关人,清乾隆戊子科举人。先出仕甘肃镇番县知县,后升秦州(即天水)知州,历任庆阳、宁夏知府。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镇番县因惩办强豪,被几个富商豪绅联名在京告状。吏部衙门未经查询,先发牌票调王赐均进京。他不敢怠慢,急速起程进京。
赐均兄弟三人,三弟赐恺,长兄已去逝,留下寡妻弱子,侄儿王旋天资聪敏,叔父以亲生子相待,极为关怀。王旋为人洒脱,慷慨好义、不吝财物、性喜交友、擅长诗书。王旋考取生员以后,在其叔资助下到达京城,交友更广,日久便与几个王公大臣有了往来,竟成为好友。
王赐均到京,先到侄儿的寓所,告诉进京缘故,也不知科犯何罪?王旋听后说,这是诬告,定会水落石出的次日,王旋将叔父引荐与吏部大人,王赐均随即禀告进京的原委,吏部大人说待查文核对。后经审查,全是捏造诬告,不但未曾加罪,反而加官进爵,升为甘肃秦州(现天水)州官。
王旋落落大方,与王公大臣交往过从,他们为王旋筹谋职位,放为江西九江口户部使。王旋得了这一显赫的官位,当他雄心勃勃地上任时,万没想到,竟然病死在途中。世人甚为惋惜!
王州官听到侄儿死去的噩托,痛哭流涕,万分难过,他对人说,该死的人不死,不该死的人死了,我死不起呀!因此在神木直流传下,“州官死王旋,死不起呀!”
一、熔小钱、铸造铜狮
封建社会有个俚话,叫做“官久必富”。因为那时当官的,除本人俸禄外,还辅以养廉。这是封建王朝为了官员们廉洁奉公而制定的一种制度。养廉金额是大于俸禄的。每年正当的俸禄与养廉金已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所以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王赐均一生为官廉正,爱民如子,确是个名副其实的“父母官”。
在明、清两朝,由本朝铸造通行全国的铜钱,称做“制钱”。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所铸造的铜钱,钱面较大,叫青铜钱。清中叶时,乾隆嘉庆年间,所铸造的铜钱略小于青铜钱。光绪年所铸造的铜钱,钱面较小,老百姓叫豆豆钱。从所铸造制钱的大小来看,清朝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嘉庆年间,社会上出现一种实际是假铜钱,比光绪年铸造的铜钱还小,钱面字迹模糊,制作粗糙,百姓叫“鱼眼钱”或称小钱。可朝廷并不禁止使用或取缔。在钱的流通中,小钱与大钱在比值上是有区别的,个小钱或两个小钱顶一个大钱。穷苦百姓手中如有了小钱,就要遭受损失,十分苦恼!王州官欲除这种弊端,然事关大局,无能为力。因此,他决定在知府所辖各地,自己拿出大钱来兑换鱼眼钱。于是就张贴布告,让百姓周知,在指定的地点,不受时间的限制,凡持有小钱者,前来兑换大钱。这种兴利除弊之事百姓齐呼:“王州官是为民造福的州官。”共计兑换回鱼眼钱千余斤,他把这些小钱集中起来,熔化诪造成蹲式铜狮两座,一座留在守夏府,一座带回神木。每座铜狮究竟有多重,无人过秤,听说就是一个体力强壮的青年也是抱不动的。带回神木的那座铜狮,先放在建道巷高级小学后楼前,后移在东门文昌宫小学校院。解放后,铜狮不知落在何处。
二、办粥場、施舍豆稀粥
古历的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圣帝君的圣诞日,在圣诞日下的雨叫“蘑刀雨”。这天以后如不下雨,农民们便开始抬龙王祈雨了。祈雨期间,禁止宰猪杀羊,叫“断屠”,一旦碰巧下了雨,还要唱戏,叫做“贺雨”。年年有如此的举动,而终改变不了十年九旱,那时常有大量逃荒走西口的人。
王州官年逾花甲告老回家,他在县城本有住处,但却住在距城十里的李家阴湾村。他不修造府第,不置田产,不营商业,好为百姓排难解忧,喜做扶危济困之事。他回到家乡,就筹划办粥场放饭事,后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他借用南关十方堂寺院,(现神木鞋厂)施舍绿豆稀粥,每天放饭两次。每当在放饭的期间,城里乡外的饥民都来就食。所有来就食的人,晚上大都住在街上商店铺的房檐下。粥场救活了不少城乡人的性命,因此流传多年的十方堂豆稀粥,就是说的王赐均办粥场放饭的事。
过去,每遇荒年,早午米价不同,真是“米珠薪桂”。王赐均曾捐粜银一千两,搞平价果米,压抑米价上涨(见道光神木县志)。
王赐均施舍绿豆稀粥,捐菜银压米价的事,在当时百姓中传为美谈。
三、捐资架轻便桥、減除行人痛苦
神木县城西岸之窟野河,发源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它是由苏会川、挬牛川、乌兰木伦川三处之水汇合而成的。此河在平时人们可以挽起裤管过往。夏季汛期河水暴涨和冬季流凌时,是无法渡过的。城里居民所用之煤,都是来自西沟大砭窑一带,历来是由牲口驮运,窟野河是必经的要道,如遇水涨,道路就被阻隔了,两岸近在咫尺,好似天堑,行人无不发愁!
王赐均生长在神木,对涉水困难他是深知的,然多年居官在外无暇顾及。他致仕后,便筹谋解决过河难的问题。他决定架一座轻便木桥,这虽不是长远之计,也是个权宜的办法,总以方便百姓,减少渡河困难为是。于是他请木匠师傅商量,选在兔儿沟岔口架轻便木桥,桥长约百余米,宽约一米五左右,所需檩椽等木料费和工匠等费用,全由他支付。架起轻便小桥,行人无不颂德。
这种桥结构简单,需年年在秋季搭桥,次年春初拆卸。以后,对木料等物由专人保管形成制度。民国年由县政府经办。解放初期也沿袭旧例。
四、尊师重教、书法聞名
清雍正年间,神木有个武秀才,叫折必宏。传说是神木燕子峪人(在县东七十里),又说是县城人。他青年时是学武的,考中武秀才后,就弃武学文,在家闭门读书。他为人耿直、不追求名利,不与富贵人往来。晚年曾设席教学,王赐均是他的学生。他一生爱好书法,凡名家字帖,无不临墓。他的书法远近闻名,求书写碑铭的人很多。县城内外庙字中写的匾、碑较多。现仅存的有西山娘娘庙写的通石碑,和给宏福寺写的“兜率陀天”四个大字匾额(现存县文化馆)。
王赐均重视教育,在任时命三弟赐恺捐廉银一千两,倡建兴文书院。书院建成,凡上学的学子,一律不收学礼钱。这一时期曾培养出杨世昌(进士),宋良(进士)还有宋贤、薛绍先、王同山等人。当时神木城内有过赞“四贤”的歌谣:“宋良、宋贤、薛绍先,后边紧跟王同山。”
王赐均受老师折必宏的熏陶,在书法上造诣很深,字写的苍劲而洒脱,是一代的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印刷成册,流行于世(见道光神木志)。现他的后人王腊民家中藏有四幅墨迹,两年前我曾到过他家欣赏过,确是珍品。
五、想家乡好风景
王州官二十多年居官在外,自幸俭朴,从未携带过家眷,只引一名老家人,是他的远方侄儿,他俩年纪相仿。
每逢良辰佳节,难免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在宁夏任上,一年八月中秋的夜晚,月光明亮,衙内肃静,他叫家人陪他饮酒尝月。酒酣时,他顺口道出一首词来:
猛想起古麟州,又想起杏花村。驼蜂生辉对纱帽,一山五洞九条龙,龙眼放光明。
锦屏叠翠在山跟,香炉雾霭清气生。虎头山势宴雄壮,窟野水响赛雷声,家乡好风景。
这首词一直流传在民间,但有人只记得星半点,只有八十一岁的王奎元老人,记得较全。
在封建时期,有一种风尚,所有的州县,按各地的特色,由当时的名人、学者骂出州、县的景色来,如“潇湘八景,西湖十景”根据道光神木县志所裁,神木八景是:
龙眼透日,虎头吼风。笔架蒸霞,香炉伴月。纱帽舒云,锦屏叠翠。窟野轰雷,杏濉濯雨。
王州官词中的一山、五洞、九条龙:山,指的是东山也称九龙山。五洞:即张仙洞吕祖洞、龙风洞、七佛洞、古佛洞。九条龙指从龙眼山起向南到古供洞,这中间有九处突出的山峰似龙首,因此得名。
王赐均的忆家入景,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具体表现。家乡一神木的确可爱,现在又发现举世嘱目的神府大媒田,还有品位很高的石英砂以及铁矿等多种地下资源,天然湖泊有红碱淖等海子,水面达十一万亩,居全省之首。目前,我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提出的“以煤富县,以农富民”的方针,为振兴神木经济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一九八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参见《神木文史资料》第4辑第22-30页
中国人民政治政治协商会议
神木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