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黄陵县  >  人物  >  文化艺术

焦振卿

焦振卿(1932—2006),男,汉族,黄陵县仓村乡南河寨村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在木匠表兄刘存行的影响下,10岁学艺,酷爱木器雕刻,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练就了堪称一绝的木雕手艺。擅长在日用木器家具和建筑物上雕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特别精工于在棺木上雕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二十四孝图》。其手法有沙地留青、皮雕、浮雕、镂雕、透雕、套雕、多层雕、木面木刻、木口木刻等。画面生动,造型优美,人物姿态各异,惟妙惟肖。作品多次巡展并在报刊发表,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

1981年2月,记者兰草陪同联邦德国民间艺术家白云台女士在店头文化站见到了一幅“乳姑不怠”的木雕作品,引起了客人极大兴趣,认为是难得的艺术佳品。随后慕名专访了焦振卿老人,并以“民间艺人——焦振卿”为题进行了报道。报道中写道:“虽然春寒料峭,道路崎岖,翻山越岭……却没有感到一丝寒意”,“一进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刻有飞禽走兽的桌子、椅子、橱桌等日用家具,件件使人爱不释手”。老人说:“我自小学手艺,从河南到陕西什么苦都吃过,手艺是生活逼出来的。”此次采访,白云台女士专门定做了一套《二十四孝》木刻。这套《二十四孝》木刻在1983年以后被延安地区文化局和黄陵县文化馆收藏,并被拍照制作成图片在文化橱窗中长期展览。

木雕艺术的杰出成就使焦振卿老人名声大振,慕名者、约稿者络绎不绝。焦老虽目不识丁,却慧眼识英,看事深远,十分珍惜自己的艺术作品,对每一位参观者、鉴赏者都热情接待,一旦说起《二十四孝》的典故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聊起《二十四孝》人物造型的渊源以及创新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描述得精确细致。对情趣相投具有一定鉴赏水平者,或是喜欢舞墨弄刀爱好木雕技艺者,焦振卿老人常常慷慨相赠,不是雕有龙、凤、鹿、鸽图案的拐杖,就是刻着山、水、人、物的精美浮雕,间或也有《孝感动天》《弃官寻母》《涤亲溺器》《扼虎救父》《哭竹生笋》《怀橘遗亲》等作品,但对商业性的购者即不愠不怒又拒之千里,使其纵有万金也难求一图。

1984年7月,法国艺术家吉莱姆夫妇专程来黄陵拜访了焦老。当看到那一幅幅构图严谨、布局精当、画面协调、技艺娴熟、工力饱满、刀法多变、人物千姿百态、神形兼备的雕刻作品时,眼放亮光,情绪亢奋,连连称奇。特别是领略了焦老现场操刀雕木的风姿,目睹了一块普通的木版在一把把刀具或凿,或启,或离,或挖,或铲,经一番椎、打、推、雕、琢、打磨、净底、起线后竟然鬼斧神工地出现了凹凸有致、明暗有别、纹理不一、色彩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图案的绝佳表演后,对其手艺大加赞赏。尤其是仔细查看后发现下刀自如、用力匀称、刀刀有别、深浅恰当、虚实相兼、阴阳混用、刀锋精美、线条流畅;用手触摸更是光滑如肌、圆润无比,实为罕见的手法和技法。吉莱姆夫妇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邀请他去法国讲学。

《美术》杂志1982年第8期刊登了《二十四孝》的照片,并做了简要介绍,受到国内外读者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焦振卿老人一生的木雕作品丰富多彩,内容以“八仙过海”“蓬生莲子”“二十四孝”为主,有时多以花草、虫鱼、祥禽、瑞兽陪衬,使画面灵活多变,深博人们喜爱。经久流传的《二十四孝》中的24幅图画,有许多都在忠于原创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一改师傅们把固定的“图样”贴在挡板上,用“松亮子”熏出图样,再行雕刻的原始做法,依据材料的大小用土块、香或是刀具徒手勾勒出轮廓,或边画边刻,边刻边雕。

“乳姑不怠”图原来只有坐在室内椅子上吃儿媳奶的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和给婆婆喂奶的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两个人物,不但画面单调,而且气氛沉闷。焦老给屋子加上了顶和门窗,画面出现了天和院,院中还长着一棵大树,树上攀爬着一顽皮小孩正探头探脑地从半掩着的窗子向室内张望,院中有一丫鬟手执拨浪鼓和一乳童在玩耍,好像有意吸引乳童以便唐夫人“乳姑”!

整幅图画结构严谨、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入情入理,彰显了尊老爱老之孝道,传承了中华民族之美德,类似的还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等。

焦振卿老人能刻善画,熟悉各种木材的产地和属性,尤其是梨、枣、楸、柏。一辈子做的刻花寿木不计其数,一副赛过一副,所到之处名享盛誉,拜师学艺者甚多,徒弟遍布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这些徒弟有的成为了工程师,有的成为了设计专家,有的是当地的名师高手。

2006年闰七月二十五日,83岁的木雕大师焦振卿与世长辞,但他那高尚的风范、高超的技艺永远留在人们心间!

   
 
参见《黄陵文典·人物卷》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