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小旗(1956—),女,汉族,黄陵县田庄镇裴窑科村人。大学学历,199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延安大学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7年在吴旗县吴仓堡中学任教,1978年在延大外语系学习,1980年在延大外语系办公室工作,1987年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工作,1995年调延安大学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所工作,其间分别于199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班学习、2000年在延安大学文学院学习(专升本)。
60余幅美术作品在《中国文化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14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2幅先后两次送日本展出,10幅作品送美国圣约翰大学展出。曾在南开大学、延安、西安、北京等地举办过个人作品展,部分作品参加过世界巡回展览。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首届剪纸大奖赛”中,其作品《打腰鼓》等获三等奖;2005年4月在文化部和香港剪纸协会举办的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弘扬中国童话剪纸大赛中其作品《牛郎织女》获银奖。
作品追求淳朴、豪放的陕北韵味,展示中国老百姓美好的心态,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存意识。许多专家对她的剪纸艺术给予高度评价,中央美术院教授,民间美术研究家靳之林先生说:“陕西深厚而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土壤,培育了裴小旗朴素的艺术气质和剪纸艺术品格。”她从民间入手,在民间传统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子,作品朴实大方,优美而有个性,对传统的剪纸语言把握得十分纯正。剪纸娴熟,令人赏心悦目。她是有着深厚基础的民间剪纸艺术传统和个性独特艺术风格的剪纸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评论家范迪安教授为她题词:“总有新意在心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题词:“属于传统,也属于现代,来自民间,已归入世界潮流之中。”
她的主要成果:民间剪纸《劳动妇女情感语言的体裁》发表于2002年第4期《西北美术》,《陕北剪纸的文化渊源与造型》发表于《华夏文化》2002年第2期,《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于2003年1月15日《延安大学学报》,《西部大开发应注意民俗文化保护》发表于2003年3月18日《中国文化报》,《西北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于2003年11月10日《中国消息报》,《陕西民间剪纸中的文化象征》发表于2004年民间剪纸《关注母亲河》;《浅谈陕北剪纸的文化渊源及造型》在国际会议上交流,《“疯婆子”和她的剪纸艺术》发表于2005年第3期《西北美术》,《民间剪纸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发表于2005年11月韩国《亚细亚古代文化》。
参见《黄陵文典·人物卷》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