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黄陵县  >  遗迹  >  建筑

轩辕庙


(图片来源:黄陵县文体局)


      轩辕庙,俗称黄帝庙,位于桥山东麓,海拔845米,庙院面积24.91亩。
      据碑石与民国《黄陵县志》载:“轩辕庙始建于汉代,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置庙于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二年(969)移建于桥山东麓。开宝五年(972)告成。”
      轩辕庙群,坐北面南,主体建筑按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总体呈长方形,长145米、宽85米,面积12325平方米。东侧有碑廊,西侧有接待室与文物陈列室。院内古柏15株,小柏树7株。主建筑有照壁、大门、诚心亭、碑亭、正殿等,红砖围墙。
      照壁:壁顶为歇山顶,灰板筒瓦相扣,有勾头滴水,两端隆起,照壁北面草书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之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大门:正门居中,东、西各1侧门。正门门额上书“轩辕庙”3个大字,为国民政府西北行营主任蒋鼎文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门前有平行的6根柱子支撑,屋檐4角翘起。柱子前有6级台阶,庙门外左右两侧有新植柏树。
      诚心亭:系原来的过亭,为历代将相及祭祖者整理衣冠、平静心情、致备祭品之处。面积85平方米,亭顶为歇山顶,灰色板瓦、筒瓦相扣,有勾头滴水。亭4边无墙,次间、稍间有围栏。亭柱书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
      碑亭: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前者略大,中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1987年此处存放石碑47通。1988年石碑迁至碑廊,此亭仍留石碑4通。东侧前边1通上书孙中山先生词,与照壁内容同。后边1通是1942年蒋中正题写的“黄帝陵”3个大字。西侧前边1通刻有毛泽东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祭黄帝陵时写的祭文,后边1通为无字碑,亭前有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
      大殿:大殿坐落在庙院最北边,建于明代,占地282平方米,屋顶为歇山顶,脊为雕透花脊,屋面有灰色板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另外3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有6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各有4扇隔扇门。另外3面均为墙体。檐下有彩绘、阑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华丽,两侧及背面、内梁也为彩绘。
      大殿门额悬挂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1938年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大殿正中牌位后供放黄帝雕像,系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放大刻制而成的。石料采用墨玉,高3.9米、宽3.3米、重11吨。黄帝沉稳站立,回首西望,抬臂扬手,冠戴简朴,着装无华。像龛四周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像龛与雕像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于1987年清明节祭陵时捐款8万元人民币制作的。殿内两壁原有壁画,绘轩辕黄帝一生功绩,均毁于明代。像龛左侧为黄帝简历介绍,右侧书有黄帝陵庙简介。殿外左右及背后有砖砌花墙,大殿前月台宽21.1米,进深10.84米,置有香炉、香案(供桌)。月台前有台阶通路3处,中间台阶正中为1圆形二龙戏珠石雕。
      大殿前左侧有1962年刻的石碑,上书黄陵八景。右侧有黄帝脚印石,出土于黄陵县东南的郭坬。1956年移至轩辕庙内,石块约1平方米,为青石,石上黄帝脚印为一双,等长0.52米,深约2厘米,外围铁栅栏,立石碑说明。
      碑廊:位于黄帝庙东侧,建于1987年,1988年廊内置放石碑44通,上至北宋,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容多为“御制祝文”,廊壁两端镶嵌影碑20通。
      1986年黄帝庙西侧建成陈列室、展室,1988年建成接待室。

 
 
参见陕西省情网
http://www.sxsdq.cn/sqzlk/xbsxz/sxdyl/yas_16203/yadqz/201701/t20170117_853076.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