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黄陵县  >  诗文  >  散文

黄帝陵随想

郑文华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经常听老人讲那些三皇五帝的传说,什么大禹治水、女娲补天、黄帝大战蚩尤等生动的故事。那时听着这些类似神话的故事,比起现在听某某宇航员飞上了月球、某某宇宙飞船去金星火星等还要神秘得多。
      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我第二次回到秦地后,同学们集会时,我在孟庆芬同学的影集中看到了她们在黄帝陵前的许多合影照片时,心中才感到那神话故事并不那么遥远。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黄帝陵就在陕西境内。庆芬同学并告诉我说:就在去往延安的半路上——黄陵县的桥山。我心中默默地发誓:有机会一定要去黄陵,拜谒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一—轩辕黄帝。我怀着神秘而又自豪的心情第一次踏上了黄陵桥山,这里冈峦起伏,风景宜人。山上郁郁葱葱、重重叠叠的古柏参天,山下清澈透明的沮河缠绕桥山而流。的确是一方沃土一—这里便是华夏始祖的安息地,顿时我内心不自觉地产生了敬仰之情。一进轩辕庙门,便被两旁一棵棵巨大的柏树所吸引——这就是“七搂八推半,疙里疙瘩还不算”的那棵黄帝手植柏。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讲这棵树的传说,做梦也没想到,今天我就站立在它的身旁,此时激动的心情一下便沸腾起来了,涟漪翩翩。当时庙内很静,静极了,只有我们三个人。除此之外还有树上数不清的鸟。枯黄的野草长满了整个院落,巍魏古柏参天矗立,没有丝毫的现代气息。我们三人像是走进历史的隧道,脚踏着五千年以前的野草漫步,走上五千年的石台阶,观看着饱经沧桑五千年的手植柏。我们回到了五千年前的华夏大地,随即又见到了祖先在石头上留下的那双巨大赤脚趾痕,我便极有兴趣地走上去,将自己的双脚重叠在先祖的脚痕上,许久许久不想走下来……
      轩辕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庙的正中挂着一幅横匾:“人文初祖”四个大字,墨迹出自程潜先生之手。庙内空旷,除了最原始的那幅黄帝石刻画像外,再无他物。与其他寺庙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这样很好!有空间感、有怀古感、有历史感,也有沧桑感,让人们去设想、去构思、去追梦。比那些“去年建的”“前年修的”好几千倍、几万倍,保持远古——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盛景的再现。
      从轩辕庙出来,顺着那蜿蜓如卧龙似的山道漫步向桥山顶上行走。身边的古柏郁郁葱葱布满了整座山峁,树形千姿百态,它们风风雨雨地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磨难,更加挺拔秀丽。置身于黄陵古柏之间,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步行约半小时,就来到了汉武仙台,随即望见由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碑石立于碑亭中。石碑的后边是一个不大的土冢,周围用青砖砌成半米多高的花墙,围成一个圆形。在山顶端上建造陵墓,构思别致、匠心独运,与古柏浑然一体,既古朴又壮观。虽然有些封建王朝皇帝的陵墓堆积如山,而与轩辕黄帝相比就望尘莫及了。
      伟大与渺小,根本不在于死后坟墓的大小,而是在于你生前的功绩所认定。有的人死了,而他的精神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虽然活着,但人们却早已把他忘掉。有的人死后将骨灰撒入江河与大海,然而,他依然伟大,有的人死了后奢侈地修坟墓,而他却被人们忘掉,甚至还被咒骂。戴高乐将军死后,现任总统把他的遗嘱的信封拆开:“不要举行国葬,只把我埋葬在小女的墓穴旁边即可。”所以,他显得更伟大;人们更加爱戴他,尊敬他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我们就以始祖轩辕黄帝为镜吧!这是我第一次拜谒黄帝陵的感受。
      当我再次去竭拜黄帝陵时,通向陵墓的盘山路已经修通。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桥山顶端的陵前,人们可以一步也不用走就能来祭奠始祖了,但是这种祭奠似乎减少了很多意义。我在很小的时候去过几座古城的文庙,在距离文庙很远很远的路口上便立了一通石碑:上面镌刻着“文武百官至此下马”几个大字,在中国古代便有这种规矩礼节,显然说明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也说明了人们对孔子的敬仰与尊敬。然而今天的我们在始祖轩辕黄帝陵前,竟可以不下车直接来到陵前,好似有些不尊吧?作为华夏的子孙是否也应当学学古人的礼节?从黄帝陵下来,再去谒拜轩辕庙。当我一条腿迈进庙门槛里边,另一只脚还在门外之时,我蓦然意识到是否进错庙门,猛然地退缩了回来,两眼不停地盯着面前的景色。愣了半天才决定自己还是走对了。不过与前几年的景象决然不同:这里栽了两三棵丁香,那里种了一堆多叶葵,西边种一簇夹竹桃,东边又栽了一片竹林,尽管“无竹令人俗”,“不可居无竹”。但是,不能在轩辕庙内这样见缝插针地绿化。看上去好似花木掩映,其实,真有些画蛇添足。这些不伦不类的花草把院内的古柏全部淹没掉了。五千年沧桑之感也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为什么不能保持原来古朴苍劲,具有五千年历史风貌的轩辕景观呢?美国仅仅才有200年的历史。他们在保持历史的原貌这方面上就做得非常出色:波士顿郊区的康克尔镇的北桥,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武装发源地,为纪念这块圣地至今保持220年前的原样,不但不许砍伐一草一木,而且也不许人工栽培新的花草和树木。然而,我们在具有五千年的轩辕庙内,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轩辕庙内能保留住我第一次去的风貌,那该多好!地面是一片草地,游人便是花木,把轩辕手植柏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假设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前种上一些花草,可以想象竟会成什么样子呢?它的壮观、它的威严立即就烟消云散了。如果,轩辕庙内的地上全都种上草坪、或者全是青砖铺地,只有那古柏参天,你想想看一—那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典型的历史写照。
 
 
参见《黄陵文典·散文卷》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初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