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
1990年4月4日清早3时半,程控电话机嘟嘟响了。我没有去接电话,因为昨晚就寝时摆弄好电话机的定时呼叫信号,果真准时发出呼叫声。我正随上海文艺界赴延安学习团客宿于西安人民大厦,窗外一片黧黑。穿上一件毛线背心,套上外衫,下楼跳上车,司机就启动汽车了。一路上急急飞驰,朝延安进发,8时许车抵陕西中部的黄陵县城,办好上山手续,车子就直奔城北桥山。一路上,见公安人员在值勤,处于最忙碌的时刻。对于只有18000人的黄陵县城来说,今日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各方人士云拥而来,县内所有的旅馆、招待所全部爆满。往年清明节是4月5日,今年闰年,改为4月4日。号称“中国第一陵”的黄帝陵,就坐落在桥山东麓之巅。正巧,我们在赴延安途中,参加了祭祖典礼。
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轩辕氏,亦即黄帝。人们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相传炎帝和黄帝是兄弟,同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故今海内外华人均以“炎黄子孙”或“黄炎子孙”自称。在清明节祭黄帝之陵,早在秦朝秦灵公时便已开始,数千年相沿不衰。
车子停在半山腰。一下车,便觉寒气袭人,所幸沿石阶朝峰顶进发时,全身运动,很快就热乎乎了。石阶两侧,每隔几步,插一杆黄地黑龙三角旗,迎风招展,犹如一条黄色巨龙卧山冈,好气派。
忽闻鼓乐之声,抬头一瞧,黄帝陵已近在眼前。红色横幅上贴着白色大字“陕西各界祭黄帝陵典礼暨整修黄帝陵工程奠基仪式”。1992年的祭奠仪式非同往常,因为由国家计委下达的第一期整修黄帝陵工程500万元资金已经到位,海内外各界华人也正纷纷解囊捐款。在济济人群之中,最醒目的是一面黄地红字旗,上书“台湾清明黄陵祭祖文化访问团”;团员们一律穿黄缎马甲,上面印着同样的红字。团员之中有中青年,更有身着马褂长袍上了岁数的长者。海峡两岸同是炎黄子孙,今日共祭始祖。仪式开始后,我见到穿着银灰大衣的老将军萧克上前致词。他身经百战,当年是一位名震华夏的红军首长,如今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身份发表讲话。接着,王光英一身西装,潇洒地致词,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曾派林伯渠为代表,在黄帝陵祭祖。那祭文是毛泽东亲笔写的:“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胃衍祀绵,巍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半个多世纪飞逝,那伟业别开新面,举世正瞩目东方。黄帝陵前,祀曲齐鸣,香烟缭绕,花圈、花篮环立,敬先祖,继宏志,炎黄子孙同怀一腔深情。我见到黄陵本地人在祭祖时,在前襟或头髻间插一柏叶,或手执一柏枝,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桥山上多柏树,据云80%的柏树在千年以上。这是历代祭奠黄帝时所栽。满山苍翠,四季常青,桥山上10万柏树,蔚为壮观,成为黄土地上一颗耀目的翡翠。
我庆幸能够赶上黄帝陵一年一度的盛典。回到上海,我把那胸签珍藏起来,上面除了印着一条金龙外,还印着一行烫金的字:“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典礼,一九九二年,陪祭人。”
参见《黄陵文典·散文卷》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