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黄陵县  >  诗文  >  散文

黄陵思絮

王充阔
      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它赋予了许多事物以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蕴含。比如,面对紫荆树,人们会想到兄弟骨肉同气连枝,共枯共荣;而当品尝到莼羹、鲈脍时,则不免要触动乡思。我来到黄帝陵,涌上来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寻根溯源,认祖归宗,天下华裔是一家。出铜川市北行数百里,弥望尽是赤裸裸的荒山秃岭,唯独黄陵县的桥山长满了葱葱郁郁的翠柏,宛如黄褐色的地毯上镶嵌了一块绿宝石。名闻中外的黄帝陵就坐落在这里。
      1937年,谢觉哉代表边区人民政府谒陵时写了一首词,上阙是:“远望郁苍连,抱岭环川,成林古柏势参天。万里荒原青一点,愈见森然。”可说是最确切的写照。
      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人们在4平方公里的陵区栽植了近10万株翠柏;而且,世代相传,互相诫谕:不得砍伐黄帝陵林木,甚至连枝条也不能剪伐。这种情感的形成,有其深厚社会、历史根源。它使人联想到《诗经•甘棠》三章。当日的召伯虎为伯筑城盖房,划分土田,规定赋税,劳绩颇著,申伯的子孙和当地群众很感激他,并“爱屋及乌”,加意保护召伯虎住处的一棵甘棠树,吟唱“蔽带柴,勿剪勿伐,召伯所麦”的《甘棠》诗,以寄托他们的深挚情怀。
      大约5000多年前,当中华民族还处在向蒙昧状态告别的时节,轩辕黄便率领他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高原一带开基创业。在战胜了蚩尤,统一了中之后,他与臣民一起,创造了凝结着智慧与勤劳的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开创了中华文明。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赞颂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中华民族素有尊宗法祖的传统。对于功昭日月的“人文初祖”轩辕帝,其敬仰、热爱之情自可想见。传说在黄帝110岁的时候,他倡议采用首山的铜在荆山脚下铸鼎,鼎成,黄帝主持召开盛大庆功会。这时,忽有一巨龙垂长须自天降下。原来是玉皇大帝垂念黄帝的丰功,特派巨龙接他返驾升天。尽管黄帝深情留恋着人间盛业,但天命难违,只好乘龙归去。
      行经桥山上空,他忆起当日在陕北高原开基创业的情景,不觉潸然泪下,便徐徐下降,与当地群众挥手告别。人们不肯放他离去,牵衣顿足,围住不放。巨龙见势不妙,便乘大家低头垂泪之际,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民众忙着拉拽,结果,扯下了黄帝的一块衣襟、一只靴子和随身佩带的宝剑,而黄帝本人则跨龙飞去了。人们把这些衣物封葬于桥山之巅,这就是今天的黄帝陵。
      《史记•封禅书》中也有类似记载。究竟是司马迁采用了民间传说,还是民间传说演绎了《封禅书》中的记述,不得而知。反正从战国时代开始,黄帝陵就已经接受了祭奠,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历代许多皇帝都曾亲临桥山或派要员致祭。唐太宗大历五年(770),正式把这种活动列入国家祀典。据文献记载,历朝帝王亲自祭扫黄帝陵共达76次,其中明朝10次,清朝26次。
      1935年,祸深寇急,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绝续的严重危机,全国各地各界爱国人士发起祭扫黄帝陵的活动,并规定每年清明节为中华民族扫墓节日。1955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受爱国人士陈嘉庚先生的建议,责成有关部门对黄帝陵、庙整修一新。1961年,国务院将此处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编为“古墓葬第一号”。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高3.6米,周长48米,祭亭中央碑上的“黄帝陵”三字为郭沫若手书。陵东有古轩辕庙,始建于汉代。在“人文初祖”大殿塑有黄帝像。
      院内,15株树龄超过两千年的古柏分列两侧,像甲宵森严的卫士一样肃然挺立,迎候着前来瞻拜先祖的炎黄子孙和远涉重洋的国际友人。其中一株已有五千年历史,传说是“黄帝手植柏”,树高20米,树干周长近11米,七人尚不能合抱,被国外林业专家誉为“世界柏树之父”。乾隆时,一位署名“长白世臣”的诗人赞美道:“古柏森森不记春,陵宫犹自享明盛。轩辕制起功常在,永使余波惠子民。”实际是借树咏人,寄托情思。
      几千年风刀霜剑,没有能摧折这些黄陵古柏,它们年复一年,长得益发苍劲挺拔,表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它们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命力,也显示出炎黄子孙无比的凝聚力、向心力。近代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最能表达这种爱国怀乡、敬宗法祖的情怀:“天下万山祖,其名曰昆仑。昆仑有南支,万里趋越门。人生亦有祖,谁非炎黄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我在拜谒黄帝陵后,也曾即兴口占一绝:“尊宗法祖寄深情,不剪枝柯万柏青。华夏重光千载业,开来继往拜黄陵。”
 
 
参见《黄陵文典·散文卷》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初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