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黄陵县  >  诗文  >  散文

文明之祖——记轩辕黄帝陵

王吾增

瞻仰黄帝陵


      提起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作为黄帝子孙,我们由衷地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黄帝虽是5000年前的古人,至今犹使10亿中华儿女无限尊崇和敬仰。
      5月初,我们来到轩辕黄帝陵家所在地一—陕北胜景之一的黄陵县。这是一座秀美的山城,在古代被称为“中部”。1944年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为了唤起中华民族的勇敢精神,抗击入侵之敌,爱国人士才建议把“中部”改为“黄陵”。
      轩辕的陵墓在桥山中部之山巅上,黄陵也称“桥陵”。桥山之上,古柏遍野,黛色参天,每当欲焦之炎夏,火云四吐之时,来到桥山,足踏草茵,身披树影,鼻闻柏香,就会顿觉凉爽,心旷神怡,确有古诗“游客携酒榼,以登高,醉飘飘……”的感觉。
      沿着盘山大道登上山顶,路边古柏前有汉代立的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此碑原在阙楼之中,不知何时阙楼已毁,而石碑却依然在日月轮换的风风雨雨中挺立,严守职责,提醒着人们对祖先的尊崇。前行数步,耸立于陵冢左侧的是“黄陵八景”之一的“汉武仙台”。台高数丈,高出林表,古柏覆遮,很像山巅之丘,又似山上之山。据清代中部县志记载,此仙台为汉武帝刘彻逐匈奴,收河南地,立朔方郡——即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之北,巡朔方归来,到此祭奠轩辕黄帝时,筑台祈仙,故名“汉武仙台”。仙台原为螺旋形台阶,盘旋而上。登至台顶,举目四望,中部县的大好河山,尽入眼帘。远处,绿茵覆盖的山,星辰散落般的村庄分布在沮水两岸,像是珠宝组成的项链。桥山恰似一座巨大的拱桥兀立在沮水之上、群山数险之中。山下沮水环绕,碧流清澈,犹如置身仙岛之上。眺望瑶岛脚下,雾蒙缥缈;龙湾泽畔,炊烟漠漠缠绵;风岭峰巅,风不戏云,云不惹风;南谷黄花,金光灿灿,十里飘香;日照黄陵山,蟾影辉辉,充满诗情画意。历代诗人登上“汉武仙台”,无不赋诗为念:“安迹今仍古,登临识几回?依稀承露掌,仿佛赋诗台。月冷苍苔湿,风寒旧事灰。仙踪诚许接,曾否到尘埃?”眼望四野地貌,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据地质学家勘察,这里黄土层深厚达90多米。在群山起伏之间,葫芦河、白水河、黑水河和华水河围绕黄陵。
      远古时代,这里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土气湿润、山林漫漫、飞禽走兽荟萃、野果遍地,“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原始人轩辕,其陵家在汉武仙台西边,陵高现有3.6米,周长48米,陵冢被后人用砖砌成的八角形花墙围护。国务院把它列为“中国古墓一号”。墓前条亭内新竖的碑石上刻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金色大字。祭亭后的墓碑亭里,石碑刻有大明嘉靖滇南唐铸书写的“桥山龙驭”四个苍劲的大字我俯首向祖先默哀,绕陵冢而行,心中背诵着古人诗句:“狄公石室在,千秋一古冢。凭风吊古人,忧时心常恐。”
      据《史记》《左传》和《索隐》等各种史册记载:黄帝者,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号有熊,又曰云氏、帝鸿氏、帝轩氏,姓公孙,生于轩辕丘,故名轩辕,后因长于姬水,又改姓姬,生而灵,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娶西陵氏女嫘祖为正妃,方雷氏、彤鱼氏、嫫母为次妃。因有土德之瑞,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之时,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也是母系氏族向父氏族转化时期,过着“茹毛饮血,衣其羽皮”的游猎生活。大概因为当时山稀少,人多兽少,水患经常为害,难以维生,轩辕便率领夏部落百姓(当时百指大的户主或部落酋长)和黎民(指庶民群众)过着迁徙无常的游猎生活。
      传说,现在桥山坡上的下谷城曾是黄帝的东宫,周家洼是西宫,南城是正宫。
      轩辕在这里领导着“明民共财”的原始共产制的氏族部落。除狩猎和采集野外,开始走向“耕而食,织而衣”的文明生活。轩辕倡导勤劳而生存,勇敢自立,用智慧创造财富。并“教民种五谷(黍、稷、菽、麦、稻),植百蔬”。建房舍,“上栋下宇,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待风雨”。为了狩猎、御敌和耕作要,磨制石器,并把石器广泛使用;他的正妃嫘祖教百姓黎民“养蚕、织衣,五色衣裳”,也开始饲养家畜(主要是猪、狗),“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下”;在这里,黄帝教授百姓黎民“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在这里,黄帝烧制陶器,发明指南车、火药,并“旋木为弧,刻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还命“仓颉为史,制造文字,始制六书”;“大挠作纪年月日时的干支(天文气象历书),数法日月星辰,教授民时”;“命伶伦定律吕,而始有五音(歌曲)”;“命风后衍握奇图,始制作战阵法,操练军队,以防外侵”;“命棣首定数而律度量衡以成”;“咨于岐伯而作内经,于是才开始有了医药方法,使人们得以尽年”……总之,一些制度慢慢建立起来,诸如婚姻嫁娶,管理殡葬,嫁出死归(男子与外氏族成婚,便嫁到女方部落,死后将其尸骨接回安葬在本氏族的墓地。西安半坡村遗迹就发现此现象),故“万民免存亡之难,死有所终”。
      黄帝在这里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做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黄帝25子,其得姓者14人。正妃嫘祖生二子,名叫玄嚣、昌意。但黄帝宣布他们都“不得在帝位”,并将玄嚣降居江水(河南安阳),昌意降居若水(四川省),而一般百姓庶民都使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只要身强力壮都有活干。“女有归”(成家嫁人生子育女)。任何人不必为自己的私有和生活忧虑担心。大家共同过着集体的“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原始共产制生活。那时的社会“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轩辕黄帝本人则“爱内无私,外无私行,礼贤好义,节用敬宾,刻苦析理”,用自己的勇敢、勤劳和智慧领导着夏部落的人民,长期在此劳动、生活,获得了不少经验,有过不少发明创造,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社会文明由此开始飞速发展,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社会转化,华夏民族(也就是后来称为的中华民族)从此开始形成,并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深深敬爱尊崇轩辕,推举他为天子,敬奉为黄帝。当黄帝病重要成仙升天时,百姓黎民恋恋不舍,便抱住黄帝悲天恸地,但仙命难违,黄帝终于驾云乘龙而去。等百姓黎民哭醒后,见黄帝已去无踪影,他们抱着的不再是黄帝,而是黄帝的衣冠,人民就把他的衣冠安葬在桥山之上,为黄帝筑起陵寝。这传说虽然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却反映了人民对轩辕黄帝的爱戴与深情啊!


黄帝经历的三次大规模战争


      5000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居住着血缘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的较大集团。最大的有三支:一支是被后人称为炎帝的神农氏,居住在从溜河的支流姜水流域(陕西岐山以东)到黄河中游一带广阔的地区,古代称为羌人。炎帝的大联盟中有一名叫共工的氏族部落首领,长期活动在太行山东侧及河南北部伊水和洛水流域及河北南部一些地方,古代称为“九州”“九土”。而与他东南相邻的是强大的九黎族。首领名叫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据史学家们考证,可能是81个氏族,“九黎”就是9个部落的大联盟,每个部落又有9个氏族,所以号称“兄弟八十一人”),是一支庞大的势力。另一支就是轩辕的氏族部落。
      那时共工部落主要依靠禽兽之肉为生,但人多而禽兽越来越少,很难维持生存,便求教于盟主炎帝。炎帝教他“农田之时,分地之利。制来粗,教民农作”。共工照办,而山洪又经常为害,炎帝又让他“修筑堤坝”以防农田受水淹,黎民得以安居乐业。九黎首领量尤便产生侵吞之心,借口共工“振滔洪水,危害九黎”,率领部落攻打共工。古代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爆发了。
      蚩尤来势迅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深鹿山下。据史载,当时战争十分激烈:“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滨尘埃移焉。”共工所辖九州全被蚩尤攻占。炎帝见势不妙,知道轩辕已迁徙在西北方,“多勇力,善射”,且智慧无穷,便向轩辙求援,并表示愿意和轩辕结成临时的部落联盟,共同对抗量尤。轩辙见蚩尤如此凶顽,野心勃勃,如不征服,必为后患,便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为旗号的六路大军和炎帝的兵将共同驱敌,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涿鹿之战”。结果量尤大败,率众落荒而逃。上古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暂时结束了。
蚩尤逃回南方,对轩辕恨之入骨,决心报复。后来“量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管子》)。蚩尤可能就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冶炼金属并用金属制作兵器的人。他“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又发兵攻打轩辕,一路上“诛杀无道,不慈仁”。轩辕命应龙为先锋,首先迎敌,大战于涿鹿。上古第二次大规模战争又开始了。
      蚩尤居住南方,习惯于在阴雨中活动,而轩辙则适应干旱而不适应阴雨。开战后,偏偏“天大晦。冥。雷电交加”,整天雨雾茫茫。轩辕节节失利步步败退,命“应龙蓄水”抵挡蚩尤,但蚩尤很快就冲破应龙的“水阵”,在此生死攸关的危险关头,轩辕镇定自若,日夜不眠,发明指南车、舟船和火药。他用炭棒在鹿皮上绘制了地图,各路大军配以指南车为先导,直冲蚩尤阵营。此时天也放睛,蚩尤又不适应干早。轩辕使用了用火药制成的“火箭”,一片火海,蚩尤惊恐万状,以为神兵自天而降,慌忙率众泗水而逃。轩辕命少皞乘舟追击,少皞却劝轩辕收兵。轩辕说“不得放虎归山”,亲自率领大军乘胜迫击,至冀州之野(河北省境内)活捉蚩尤于“凶黎之谷”,以乱箭、乱石和“火箭”杀蚩尤于“绝辔之野”,继续指挥少皞的先锋部队一直追杀量尤残部到山东一些地方,取得彻底胜利。在“封泰山,禅亭亭”之后才返回中部。上代第二次大规模战争宣告结束。这次战争之后,“万民欢呼”,对轩辕更加尊崇,而轩辕并不以此而居功,也没把自己当作非凡之人而高高在上,相反仍和百姓黎民一样,同狩猎、同耕织。拓荒时,轩辕和男子们一样砍伐烧荒,打仗时总是身先士卒。传说这次战争初期,应龙败退到轩辕营卫。轩辙问:“百姓黎民是否全部撤回?”应龙说只有一个刚生下不久的婴儿留在山洞,未来得及抱回。轩辕不顾阻拦,脱去稀衣,拿起石斧、弓箭说:“婴儿虽小,也乃我氏族之子孙。”说罢,飞身而去。结果身负数箭,却将婴儿救回。百姓黎民万分感动,视轩辙为父母。此战之后,神农氏的一些氏族部落对轩辕无限敬仰和爱戴。就连共工、祝融这两个较大的部落首领也自动咸归轩辕,加入轩辕为盟主的大联盟。
      本来神农氏和轩辕结成临时联盟后,就一直想当盟主。然而百姓庶民却颂扬轩辕,他自己的威信渐渐低落,加上心胸狭窄、嫉妒多疑,打败蚩尤后“用臣不是,贤愚并位,优劣共流。德政衰败,氏族相侵”。他本人“漫游是好,朋淫于家,渐渐世衰”。如今见各部落相继成归轩辕,就连自己的氏族也有被轩辕争取过去的,甚是不服,于是和轩辕决裂。炎、黄联盟破裂了,在阪泉之野(河北怀来县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炎、黄战争。这就是上古时期的“版泉之战”。神农失道寡助,终被轩辕打败。这是轩辕黄帝经历并领导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

      经过这三次大规模战争后,轩辕便在“中部”定居下来。那时风调雨顺、“百谷时茂”,“百姓黎民更加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九州莫敢避讳”。各不相同的氏族部落间,不仅交错居住,而且互相通婚,主动靠拢轩辕,这就打破了原来的氏族部落界限,跨出了形成一个大民族的第一步,开始互相融合。天下人都觉得轩辕不但勤劳、勇敢,而且“正直清明,能明用俊德之士。富而不骄,平等待人”。和黎民共同狩猎、种田,了解维持生存和发展生产的规律。人民便推举轩辕做天子。从此,轩辕就成了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也成了勇敢、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古国通向文明的道路从此打开,中华民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最大的民族。


轩辕黄帝庙


      由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冢下到东山脚下,就看见面迎沮水的土崖上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庙宇式古代建筑,如今修葺一新。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柏油公路就从门前通过。庙门前一高大的照壁。彩漆门棚上挂的大愿上刻“轩辕庙”三个大字。庙门里花圃中玫瑰、月季盛开,花香扑鼻。院内古柏参天,遮天蔽日。高大宽阔的祭亭、碑亭和大殿都覆盖在古柏浓荫下。
      碑亭里存立碑石50多通,均系历代祭文和重修碑记。自黄帝之后有史以来,各个朝代都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年年派官员前来祭莫。今年清明节,省、市、地、县各级领导和各界人民及台湾同胞、海外华侨1500多人,在此举行了空前隆重的祭奠活动。
      碑亭东侧石碑上刻“文明之祖”四个大字,雄伟庄严的正殿门楣横匾上刻“人文初祖”四个大字。大殿神龛内便是“轩辕黄帝之位”的牌位。相传此庙为汉代立庙,唐太宗时(7世纪)初建于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因此处有黄帝手植柏一株,又将庙移置于今址。元、明、清各代屡加修。庙门内左侧有一棵稀世罕见的高大柏树,高达60多尺,下面30多尺,7人合抱有余,枝繁叶茂,别具姿态,树冠像一个莫大的圆球,又像一把张开的遮天大伞。树旁西侧阙楼立碑,上刻“黄帝手植柏”五个字。幼年时就听说此树“七搂八推半,疙里疙瘩不上算”,如今亲眼所见,果不虚传。英国一位林业专家前来考察此树时,也感慨万千,称赞是“世界柏树之父”哩。望着这棵挺拔苍葱、充满生命活力、一派欣欣向荣的黄帝手植柏,使人联想翩翩。啊,这古柏不正是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吗?

      在祠堂大殿西侧,也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名叫“将军树”,也叫“挂甲柏”。古柏枝干及树皮上似有断钉在内,斑痕密布,无数小孔纵横成行,似人工雕凿,整齐有序。此柏与众不同,每到清明节前后,柏液就会由小孔内渗出,凝成球状,晶莹发光,清香四溢。远看像是珍珠宝石镶嵌而成的盔甲,近看像是滴滴眼泪。实为世界柏中之奇。相传汉武帝巡朔方还,到此遇黄帝陵,脱下盔甲挂在此树上,盔甲上的铁钉扎入古柏树干内,就留下这数不尽的整齐的小孔。也有传说黄帝死后,人们悲恸万分,古柏也在每年清明节因思念而流泪……国内外林业专家前来考察、研究,一致认为此柏乃属稀有柏种,为柏中一奇,并索取此相之籽,以便引去培植。可是这数干年的高大古柏,虽然枝密叶茂,而结籽少得出奇,每年至多收两三斤,实在供不应求哩。


古迹与传说


      离开黄帝庙,我们想踏访黄帝活动过的故地,寻找历史的足迹。县文管所高所长让何炳武同志领我们去城关公社暖泉沟生产队,找李文俊老人做向导。见到他时,老人正伏在窑洞窗前整理着黄帝的传说。他已是74岁高龄了,但精神很好,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楚,记忆力很好。他先领我们到“沮水秋风”处。这里是黄陵八景之一,但并没有什么遗迹,只见弯弯曲曲的沮水在微风吹拂下泛着鳞波向东潺潺流去。老人说:“要是等到傍晚来此,天空晴朗,站在沮水河边,望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那是很有情趣的。”当年嫘祖随轩辕来到中部以后,觉得这里和老家全不一样了,经常来到河边。她说看看河里的天上月、水中影,就如同回了故乡一样,以此宽慰自己。这真是思乡之情,自古皆然啊!
      老人又领我们去城南峪欣赏“南谷黄花”。据说每到秋天,这里野生金菊遍地开放,香气袭人。远远望去,山上山下好似黄色锦缎铺地。可是现在正是初夏,一进沟口就看见遍地金黄,我感到惊讶:秋菊为何提早盛开?我借“南谷黄花”古诗问李老先生:“谁把东篱色,移来南谷香?”李老笑了,原来并不是金菊盛开,而是就要收割的油菜。看来又是一个大丰收啊。据说轩辕当年曾在这里刀耕火种,黄帝死后这里又成了一片荒芜世界,黄帝升天成为神灵仍思念天下人,听说凡间人变懒了,便通知土地神,要再来这里看看。土地神见南谷全荒了,怕轩辕黄帝生气,愁得没法,哪知荒草有灵,一夜之间全变成黄灿灿的金菊,用黄颜色来迎接黄帝。从此,每年秋天这里金菊遍野,引来游人观赏,好让人们看见这黄颜色的金菊,就思念黄帝。不知何年何月,这黄花启示了人们,开始在这里种起油菜来。据县领导同志讲,这里油菜最好。“四人帮”浩劫那十多年,这里的土地确实有荒芜的趋势,“四人帮”垮台之后,油莱连年增产。李文俊老人也借“南谷黄花”古诗即兴诵诗:“谁把东篱色,移来南谷香?打倒“四人帮’,菜花旺又黄。唤醒繁华梦,四化有希望。勤劳又勇敢,南谷变天堂。”这真说出了南谷人民的心声啊!
      游过“南谷黄花”,我们又来到“北崖净石”。此景在桥山之麓的右侧,岩石屹立,奇形怪状,在黄土高原偶出此景,确实别致。李老汉讲的传说很动听。每当寒风呼叫,大雪飘飘,总有一股回风(旋风)在石上旋绕,使雪花不能落在石上。相传轩辕黄帝狩猎或拓荒经常路过这里,坐在石上歇脚。夏天,这股看不见的回风为黄帝扇凉,待汗落后,此回风就升腾而去。
      冬天,黄帝狩猎打柴回来,也爱在石上坐下休息。如遇大雪飞舞,这股回风就把石上落雪吹掉,好让黄帝坐下。我虽没有赶到飘雪之时,验证是否此石不沾雪花,但因来往奔走,已满脸大汗,想试试有无回风为我扇凉落汗,便坐在岩石上,果然觉得一阵微风盘旋在我的周身,顿觉凉爽许多,一路劳累顿时消散。难怪北崖边的岩石会落下“北崖净石”的美名,流传了几千年。汗落了,身上又有了劲,我们又从周家洼上塬,塬上有小坝子。从残墙断壁看,这里以前是个家户不多的小村庄。村前山头是一块平台似的坝子,方圆不过数十亩,现在种着麦子。李老汉说,这就是当年黄帝的“教场坪”。为了战胜尤和炎帝,黄帝曾在这里训练军队、跑马射箭,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打败萤尤和炎帝之后,为了防止外人侵犯,还是不停地在此操练。对不服从命令、危害天下人利益者,“从而征之,平者去之”。使万民安居乐业。现在,这里除了地貌尚在,别无遗迹。下了小坝子,夜幕渐渐降临,李老汉领我们去观赏“桥山夜月”。此时,月亮爬上桥山之巅,从古柏梢上飞向深邃的蓝天,桥山在月光下像黝黑的屏障。夜风吹拂,古柏发出轻轻的呼啸,像是唱着一支动人的夜曲。据传,黄帝每年夏末秋初夜幕降临的时候,就和百姓黎民来到这宽阔的河滩上,点起堆堆篝火,一边烤食兽肉,尝着新粮,饮着“玄酒”,共同赏月。
      那时人们信神,认为天上有美好的天堂。人们“只向云中觅,谁从水底看”(桥山夜月诗中之句)。我被诗句提醒,向水底一看,啊,清澈的水中,明月倒映,格外迷人,确实另有一番情趣啊。观赏完黄陵八景,李老汉问:“唐峪洞、药王洞、白石洞你们去过吗?”
      我摇摇头:“这都是八景以外的?”
      李老汉笑着说:“天外有天,景外有景么。这些地方都是轩辙黄帝活动过的地方,而且也都有自己的传说。”
      第二天清晨,我们便跟他去唐峪洞。这里确实另有一番景色。上有悬崖,下筑石城(何时修筑,尚未考证),攀阶而上,犹如登上五岳华山之苍龙岭,让人胆战心惊。从崖下向上望去,烟云缥缈,似空中楼阁藏于片片彩云中。楼阁下栏杆曲折,犹如游龙在云中飞舞。上到崖腰进入洞中,有一水井,井水清凉甘美。水位不涨不落,始终如一。站在洞口向山下望去,群山起伏,流云翻飞,使人顿有腾云驾雾、迷游太空之感。眼观此景,你就会相信“云从山中来”之说。此景虽在八景之外,却不亚于八景。相传,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和次妃嫫母成亲。虽然嫫母长相不美,但却非常聪明勤劳而又勇敢、坚强。为了打败蚩尤和炎帝,帮助黄帝烧炭试制火药时,她就住在这座天然山洞里。不幸火药燃烧,她的面部被烧伤,就更丑了。她不愿再去见黄帝,守在洞中不出,但黄帝感念她的聪慧勇敢,经常来洞里看望嫫母。
      从黄帝陵向西行50里,就到了桑园药王洞。洞随天然而成,深而阔,可容纳百人以上。奇怪的是洞内有许多就岩石姿态雕刻成的莲座,横列而排,整齐幽巧,得之自然,真乃天工之力。相传在上古时代,黄帝初次来到中部,一次狩猎中适逢鹅卵石般的冰雹,他就在此山洞安然无恙地躲过危险,发现这是个很好的穴居之处。最初他和亲属住在洞里,后来由于氏族部落的不断扩大,这洞就成了黄帝和百姓聚会的“议事厅”。这也许就是最初的“金密宝殿”吧?那排排莲座不正是当年百姓、诸侯的宝座吗?另有一个传说,说黄帝到了这里,发现桑蚕,就让他的正妃嫘祖住在这里,教民养蚕织销,所以后人把嫘祖称为“先蚕”“蚕仙”。据传有个朝代曾把此洞称为“蚕仙洞”,但无据可考。
      那时嫘祖在此养了几年蚕,发现桑树和蚕屎均可人药。夏日躺在蚕屎上,身心顿觉凉爽,神态清醒,眼明眸亮。经黄帝亲自研究观察,他得到启发,便在此品尝百草,写药书(据说《祝由科》这本较早的药书就是黄帝编写的第一部药书,由后人续编而成)。古代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只要家中有一本黄帝写的药书,病魔就不敢缠身。
      这就是药王洞的来历。洞外有寺庙,全是用正方形石块砌成。楼阁的木结构都是精雕细刻,十分别致。可惜考古人员还没有进行考察,不知它建于何时,又加无人整修,已遭毁坏。但那石砌成的墙壁亭柱仍在,就像进入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旧址一样。
      顺桑园药洞向东北走大约5里,就是“白石洞”。这里岩石坚硬如玉,想传黄帝为了战胜蚩尤和炎帝,“以玉为兵”方得取胜。而作战用的石养、面刀、石球等,就是用这里的石头磨制而成。天下平静之后,黄帝又在这里磨制石斧、石镰,石刀、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使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在这里拾到两块很像石铲、石镰的石头,但经考古人员鉴别,乃天然的,并非磨成,可我还是把它当成至宝背着跑了几十里路,最后只好扔掉。
      遗憾的是这些景外之景都被排斥在八景之外,过往游客很少前来观这许多动人的优美传说也很少被各种史册记载。尽管这些民间传说的可靠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考证,但观察周围环境,这些地方很适合于原始共产代的人们生活。据史记载,黄帝活了100多年,而大半生都是在黄陵地区过的。这些地方很可能是黄帝经常落足的地方,这大概是无可怀疑的。
      一天的走访,虽处于持续激动之中,但也有些筋疲力尽。李老汉风趣说:“如果你口干舌燥,我领你去访水。也让你喝喝黄帝喝过的泉水。看看暖泉、寒泉、白水泉、东移泉、普照泉、滴珠泉……”
      远古时代,人们不但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聚居,而且也在有泉水的地落户。而黄陵县城四周到处布满泉水。县东的“东移泉”,据说黄帝东征回到中部后,想喝扬子江的水,天相助,得此泉水,水之形色及味道均和扬子江水相同。现泉边立有石码。传黄帝得此泉水之后,就誉为“玄酒”,每逢本民族人嫁娶,或狩猎务农收,都要和百姓黎民共饮此泉水。“一线泉”泉水从半山腰里涌出,四时流溢,落下山崖,形成一条布。远远望去,犹如一缕白丝垂落山下,顺风飘舞,故名“一线泉”。相传嫘祖在此煮茧抽丝,丝越抽越长,飘到山下,泉水顺丝下流,形成瀑布,成为人们对嫘祖怀念的标记。
      寒泉,在县城西侧鹫峰阁下,水势磅礴,水味清冽甘美。炎炎烈日,登山过往行人到此一饮泉水,顿觉透心凉爽,浑身有劲。再往上走,到了海拔1600米高处,就是柳窟泉。泉水在山顶上,由石凹中沸出,流下悬崖,像一条玉石花珠穿成的索链。相传古代如遇山洪,黄帝就率领部落迁居山上,饮此泉水,待山洪退落后,再回到山下河边。这里就是远古时代最好的“防洪高地”。
      桥山东侧的“上善泉”,水势溢满,汹涌不断,唐代刺史崔骈在此修筑渠道,引水入城,以资灌溉。现在渠道已翻修,渠水在公路边的林阴下哗哗流淌。民间传说,当年黄帝在此栽植柏树后,经常汲此泉水浇灌,后来人们也开始用陶瓶汲水点灌庄稼,以至发展到修渠引水。
      滴水泉(原名黄花泉)则另有一番情调。石崖上的洞内,洞顶岩石上水珠似天上繁星,水珠落入池中,丁冬作响,特别是到了夜深人静,风停之后,站在洞外侧耳静听,洞里水珠滴落的丁冬声犹如奏出美妙乐曲,十分动听。相传黄帝经常在夜深之时来此聆听这种声音。他从这很有规律而又变化无穷的音响得到启发,便命伶伦定律吕五音(歌曲),制作乐器。联想西安半坡村原始时代遗留的陶哨,那时黄帝和百姓(或族主、族长、社主、酋长、诸侯)不但用大小不同的陶哨集合众人,发号施令,而且集中起陶哨一起吹响,为欢庆助兴;也使人联想到那时狩猎丰收归来,聚集河边草坪,摘下各种树叶放在唇边吹响,吹出各种音调,谁能不承认这就是原始的“吹奏乐”?当他们敲打起石头、木棒时,谁能说那不是原始时代的“打击乐”?当人们欢蹦乱跳纵情欢呼吼叫之时,谁又能说那不是原始时代的歌舞?……这一切音响,谁又能不认为它是音乐的先声呢?
      暖泉离县城不到二里路,在一条较大的山沟里。沟里生着乔木,还有成片的青竹,长势十分茂盛,暖泉就在半山坡上。据当地群众说,原来泉水上筑有观音阁,下临暖泉池。池中荷花游鱼,岸边老树成行,细枝排布、疏密如垂帘,覆遮水池之上,园内苑亭方池,引泉水穿洞流至池中,池边又栽植花卉,很像一个小巧而玲珑的园林,景致优美,别具一格。相传,当年黄帝每日去教场坪训练跑马射箭后,返回途中总要在此歇息,饮马(由此可见,一些传说黄帝时不仅饲养猪、狗,也饲养牛、马、羊的说法也是不能否定的)。所以在秦汉以前也有人把此泉称为“饮马池”。
      上了一个土塬,就到了周家洼村。村前有一般碗口粗的泉水从岩石中流出,水内有白色麸花,故名白水泉。据李老汉说,他活了70多年,尝遍了黄陵县的河水、泉水和井水及雨水,唯有白水泉和东移泉的水最好,而且人饮此水,很少得病,牲畜饮此水,原肥体壮,庄稼浇此水,产粮多而好吃。
      相传当年黄帝和嫘祖迁徙黄陵后,在这里教民种地、养蚕、纺织。嫘祖见轩辕到了炎夏还穿着兽皮为衣,就想用蚕丝给轩辕织增,缝制一件增衣。她知道轩辕以戊已之日生,当时又有黄星呈祥,而黄土高原土色又为黄色,氏族人的肤色也是黄色,她就把许多黄色蚕茧缕成黄丝,给黄帝织了一件黄色的“增衣”,不知织了多少个昼夜,又热又累,结果病倒了。她的娘家在白水(据说就是酿造杜康酒的杜康村),病中思念家乡,很想喝口家乡水(即杜康泉水)。黄帝急忙差人去取,路途却很遥远,又不能永远解除嫘祖思念家乡之情。百姓黎民深深敬爱嫘祖,建议开沟凿渠把白水的水引来,以解嫘祖之急。黄帝采纳,日夜动工,可是嫘祖病情越来越重,黄帝便求教腔闸山道人广成子,拜水挖井,刚挖几下,嫘祖微笑一下昏死过去,口里呼唤着家乡。在奄奄一息时,感动了神灵,一股泉水涌流出来,黄帝忙用尖底陶瓶把水汲来用陶钵喂给嫘祖,嫘祖顿时苏醒,病就痊愈了,恢复了她那美丽的姿色。这时去白水取水的人也取回了杜康泉水。人们把两地之水做了比较和品尝,色味质完全一样。嫘祖病愈之后,很快给黄帝织出了人间第一件黄色的增衣。轩辕穿上它,在金色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神奇而庄严。人们就把轩辕作为神灵的化身,奉轩辕为黄帝。后来人们以黄衣黄冠而祭;称道服为黄冠;称黄帝之后裔为黄祚;称宫酒为黄封;称宫廷为黄廷、黄宫;称宰相为黄阁、黄扉;称弩为黄间;称天子所行之道为黄道,而且要用黄沙铺垫;称天子的仪仗队为黄钺;称细布为黄润;称户口为黄籍;把最贵重的金属称为黄金。各个朝代天子帝王的宫廷建筑、服饰、乘舆等多用黄色装饰。
      这些大概都与这件黄色增衣有关吧。“黄色”的遗风流传了几千年,谁能断然怀疑这些传说呢!
      中华民族是轩辕黄帝的后裔,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就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把他那不畏强暴的勇敢精神和勤劳智慧的品德留给后人,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里,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记住自己的祖先,记住祖国的历史。以黄帝留给人们勇敢、勤劳、智慧、创造的伟大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对人类的进步做出新的伟大贡献!
 
 
参见《黄陵文典·散文卷》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