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民艺  >  正文

轱辘灯制作及表演

      地车轱辘灯,是山东移民“闯关中”路上的一大创造。同治年间,黄河水决堤,山东全省瞬成泽国。饥肠辘辘的流民,在三原县任职的山东籍官员焦云龙的协助下,西入潼关“闯关中”。山高水远,日夜兼程,流民缺乏照明之物,就用木头做一个夹子,中置木轴,穿竖立圆轮,上紧挨放一平板,内放油碗、灯芯,用河边柳条或坡畔荆条折弯成灯状,外用纸糊一灯罩,夜里点着,让孩子推着在前边照明引路。这就是最原始的地车轱辘灯。
      如今的地车轱辘灯,灯形由原来的简陋单灯,变成石榴形、花瓶形、宝塔形等二层三层灯;每层灯下,都有可以转动的轱辘;外糊的白纸,变成了五彩丝绸;每盏灯上,都粘有一圈流苏,车转动起来,流苏飞飘,七彩夺目;灯顶插置各种绢花,鲜艳绚丽;原来木竹制作的灯竿,已经被新型材料管子取代,美观轻巧;灯杆顶端,插入木雕的龙头凤冠,喻示喜庆祥和;灯内的蜡烛,已经换为电灯泡儿,灯下底盘拐角装置电瓶,上面巧用绿叶覆盖,扶杆上安有开关,可以让灯随时明灭。 
      每逢春节,三原黄毛村就有地车轱辘灯表演:一个头扎英雄结的小伙,手执流星锤抡着闯入人群。这时,随着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四个青年各手执牌灯站立四角,然后二十个打扮得俏丽的小姑娘,身着节日盛装上场,手里推的,就是地车轱辘灯。黄毛村的地车轱辘灯,用山东鼓调敲打锣鼓,地车轱辘灯出场时,前边有一挑担子老人,引领玩灯的孩子圆场、交叉、列队……挑担人时走时停,走时步移串花,停时即兴即景说唱。
 
 
参见陕西传媒网《文化周刊》第14版
吴树民撰
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0210/mhtml/page_13_content_001.htm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