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习俗  >  节日

七巧节

      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旧时流行于咸阳各地。源于《诗经》织女会牵牛的传说,后发展为民间节日。唐陈鸿《长恨歌传》说:“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花,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开元天宝遗事》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撰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又“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丈,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把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高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岁时纪事》云:“七夕,俗以蜡做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后世七夕亦渐与求子有关。咸阳民间习俗,各地讲究提前五六天泡出豌豆芽,名叫“巧芽芽”。这天姑娘们公推一位才貌出众者领头,用柳枝或者黄蒿、植物秸秆扎制巧娘娘,晚间在院中设案,摆上西瓜等水果,陈列女工祭祀。并比赛引线穿针,一次能穿过者,将来就是巧媳妇。一边穿针剪花,一边唱《乞巧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逐渐消亡。


参见《咸阳大辞典》第1078页
张英民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