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 狮
舞狮俗称耍狮子,是社火表演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三原县的狮子以彩盔为头,身披麻丝,红绸盖项背,造型雄伟而华贵。舞狮套数有跑圆场、拜四门、扑花火、转方桌、打滚等。随着鼓乐节奏,“狮子”翻滚舞动,场面十分宏大热闹。起驾村、龙王村的舞狮气势雄伟,在当地较为有名。
龙 灯
龙灯即耍龙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在重大喜庆的日子或元宵节,人们常常会耍龙灯。
三原县耍龙灯以西关和西里村的龙灯最为驰名。西关龙灯造型长大,神态威严,用“筒子”竹架结构,故称“筒子”龙,传说起源于明清时期,号称西关“老龙”。西里村的龙灯小巧玲珑,号称西里“小龙”,其特点是表演活跃。
耍龙灯时,由青年小伙子身穿威武雄壮的服饰,紧握木把,行进表演。龙舞套数有:龙门三现、翻江倒海、拜四方、翻滚、朝天一炷香、珍珠倒卷帘、双钻、单钻、盘龙门、回龙门等。喧天的锣鼓声、齐鸣的鞭炮声、翻江倒海的阵势,令人赏心悦目。
旱 船
旱船,据清《燕京岁时记》记载:“跑旱船者,乃村童扮女子,手架旱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船而采莲者。”所以,旱船又称“采莲船”。
旱船一般用竹竿或木条制作船身,用画有水纹的布幔围在船下,一个扮演“采莲”的人“坐”在船中,一个扮演“舵工”的人来撑船。
旱船移动时,船时慢时快,前后颠簸,就像真的船只在水中划动。旱船表演一般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再配上通俗的唱词,幽默诙谐,十分有趣。三原当地的旱船唱词多是关中民歌《十对花》《绣荷包》,也有祝福吉祥的一些即兴唱词。
高 跷
高跷就是在表演人员的脚下安装两根木棍的艺术表演形式,因为木棍多为柳木,所以高跷也叫“柳木棍”。
三原的高跷一般有一米多高,扮演者用麻辫将脚和小腿绑于木棍之上,扮成戏文里的角色进行表演。每队一般有10多人或20多人,走各种队形,玩各种跳跃的花样。表演的内容除了《西天取经》《花亭相会》《白蛇传》等古戏,还有《红灯记》《梁秋燕》等现代戏。
三原县以孟店村和带子村的高跷最驰名,多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流传在三原县一带的民间社火节目,以西阳镇东寨村的最为有名。相传在清末时,人们装扮成罗汉和尚,敲锣打鼓到山神、玉皇庙求神施雨,后来果然降了一场大雨。后经过不断演化,就形成了今天的“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表演由九个强壮的汉子顶着九个小孩,装扮成大、小罗汉。小罗汉变化表情和动作,大罗汉且舞且行。十八个罗汉的伴奏乐器为大鼓大锣,旋律雄浑,跌宕起伏。表演时,不断变换方式,分为十八个套路,如“白马负经”“莲花生子刀”“喜过天桥”“登坛拜将”“叩拜观音”“老子骑牛”等。这些套路神奇惊险,妙趣横生,具有很强的杂技性,不仅造型优美、舞步健捷轻盈,而且扮相幽默风趣、极富艺术张力,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相传杨虎城将军看了后也大加赞赏,认为十八罗汉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如今,三原县的十八罗汉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云里显圣(车社火)
属马额乡安家堡和文龙堡独有。在木轮大车上,立特制的木轴,木轴上安车轮,轮下用黑布幔罩。三名少年分别扮关公、周仓、关平,立于车轮之上;车轮上系四个秋千,由四名少年扮四将坐在上面;轮下藏二人推动车轮。大车走动,车轮飞转,关公忽隐忽现,故名云里显圣。近年木轮车已改用机动车。
莲女戏船
是陵前乡侯家堡新创作的社火。表演时由七人扮作莲女,一人扮作船翁,撑旱船。莲女裙下为云朵,跑起来似水上漂浮,与南方荷花舞相似,表演时舞各种队形,情趣盎然。
轱辘灯
唯黄毛寨村独有,由山东移民传来本地。表演时八名少女各推一轮轱辘灯,变换队形,花灯随之转动,并有民歌伴唱,歌词多为庆丰收之类。
七巧图
唯解李村独有。扮演者持各类三角形灯笼,拼对各种动物、用具以及牌坊等,近似智力游戏。
木偶头盔
民间社火道具,流行于境内(咸阳)各地,一般用木头刻制,故称。三原县龙桥民间制作狮子头、走马、大头和尚等,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作艺人转业,模具无存。艺人余明善1956年加入省木偶剧团后,改用纸盔,并将工艺传给其子余侠,1975年起在三原县东里堡自己家中制作,为全国木偶剧团选用并外销。1980年获陕西省民间美术展览一等奖。
大头和尚戏柳翠
民间社火,流行于三原等地区。节日表演时,由儿童分别扮演和尚、柳翠,皆戴假头盔面具。耍闹时,和尚出场做采扫佛堂、挂对子、洗脸、拜佛各种动作,柳翠出场后,二人做各种嬉戏滑稽表演。
参见《三原县志》第913—914页
《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