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祭祀舞蹈,又称鱼龙曼衍,流传于三原县一带。这种舞蹈,表现了鱼籽变为鱼,鱼变为鳌,跳过龙门化作巨龙的过程。鱼龙变化舞在汉代就有记载。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对《鱼龙曼衍》舞作了描述:“霹雳而增响,磅磕象天威,百兽百寻为曼衍,海鳞烃而成龙,状婉婉以媪媪……”三原县城隍庙照壁有“鱼跳龙门”的砖浮雕,以及“苍龙训子”“鱼龙变化”等浮雕,刻工细腻,造型美观。这一舞蹈,是民间正月十五社火活动中世代相传的古老节目。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当地群众中流传有“龙来龙来,四季发财”“蛟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等祝语。三原县每年正月,都要耍老龙,在耍老龙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点睛仪式。鱼龙变化中的鱼籽灯形状似蝌蚪,灯上绘有彩色云纹,既可代表老龙被请上岸后聚云降雨时的状态,又可代表鱼籽在水中飘忽不定云游的舞蹈情景。表演时,在锣鼓声中,由两人抬着龙门置于场中,四人各擎两盏鱼籽灯在场上上下翻滚,忽明忽暗,忽聚忽散,游来游去,悠然自得,最后聚在场中,放把烟火之后,鱼籽散开退回四角。再从龙门钻出四尾大鲤鱼,表示鱼籽变成了鲤鱼。四盏灯鱼跑“二龙出水”图案,冲出龙门后,入大海遨游,一会儿腾浪跳跃,一会儿穿梭追逐,最后聚在场地中央,在一把烟火中,鱼便变成了一尾龙头鱼身的鳌了。鳌游出龙门之后,在鱼群中穿梭游玩,破浪腾跃,游回龙门后,再放一把火,鳌就变成一条龙了。龙在龙门内向外探头三次,称为“龙门三显”。跃出龙门后,引龙者举火旦子起伏转折的逗引龙前进,龙便以翻江倒海之势追逐着火旦子,然后做拜四方、走四门花等队形。龙的动作和造型有朝天一柱、珍珠倒卷帘、龙打滚、巨龙翻江、海底捞月、双钻、龙盘门等。舞蹈表演气势磅礴,动作造型威武,队形变幻多端,在强烈的锣鼓伴奏中,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参见《咸阳大辞典》第1118页
张英民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