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史料  >  纪略

新中国成立前三原戏剧活动一览

王冠英

三原县位于陕西关中腹地。自明朝以来,一直是渭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戏曲活动颇为繁荣。惜无文字记载,仅就口传所闻,撷录于后。

清同治时成立的金玉班,清光绪初成立的玉盛班,这两个秦腔班社经常活跃于西安、咸阳、泾阳和三原。清光绪中叶,有个福盛班也常来三原演出。时有艺号“晋公子”(名唐娃),三原鲁桥吴家道人,是该班社的“台柱子”。晋公子声音扮相、唱白做打都超前未有。演《美人图》的晋重耳,形神兼备,所以人称晋公子。《永寿庵》《金台将》《和氏璧》《渔家乐》《龙门寺》《铁兽图》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清朝末年(1910年),三原县西门外的张家囤有一杨姓乐人,因他在县衙管看三班衙役(快班、二班、民班),故人称他“杨管事”。杨管事酷爱戏曲,便办起了一个班社,名叫“德胜班”。曾聘请刘金声(艺名“绳绳红”)、曾鉴平(乳名玉桂、艺名“一枝花”,三原河漕村人)和长安梁箴(外号“船户娃”)等,任班社教练,培养出了一批新艺人,如:大净田德年(后到省戏曲剧院)、张德义(外号奸贼),二花脸安德功,须生郗德育(兰州驰名韵麻子红)、贾德善和王德寿、肖彦劳,武生肖彦振等,当时社会上曾这样赞道:“德胜班,没瞎瞎,个个出台顶呱呱。”

1924年,秦钟社在三原老爷庙成立(龙桥中学地址)。创办人刘立杰,字子英,外号“木匠红”“龚旭升”,一生酷爱戏曲。22岁时放弃木头手艺,加入临潼华清班学戏。本人相貌清俊,气度大方,声如金樽,唱腔高昂悠扬、激越奔放,道白清脆,动作洗练、优美,台风严肃认真,堪称当时渭北须生一绝。

秦钟社有学生40多名,教练兼导演由刘立杰之子刘毓中担任,国文教员由贾子明任教。刘毓中于1912年冬(16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学艺,为该社第一期甲班学生。由于他刻苦好学,很快成为秦腔须生中文武兼备、黑白不挡的优秀演员。1921年4月中旬,易俗社甲、乙两班学生在武汉长乐园剧场演出后,刘毓中饰演《蝴蝶杯》中之江夏令《走雪》老曹福、《韩宗英》之石达开等,都有绝妙之处,黄弼先生曾给刘毓中题词曰:“山川灵秀毓中华,尽在长安百万家,不见楼台歌舞处,须眉尚有若人耶。”名师出高徒,他精心教导,很快为秦钟社培养了一批秦腔新秀,如:须生裕秦(即刘易平)、姜望秦,唱念做打轰动渭北;花旦姜瑶钟,扮相俊俏,唱工缠绵、做工细腻,她的《蝴蝶杯》洞房一折戏中卢风英一角可与王天民媲美!还有曾被誉为“秦腔皇后”的崔晓钟、贫生张振秦、净角惠醒秦、花旦荷锐秦、丑角杜干秦、小生张耀秦、武生郭治秦等,在演出中都能独当一面。

秦钟社当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软玉屏》《蝴蝶杯》《玉镜台》《宫锦袍》《双诗帕》《燕子笺》《黄河阵》《颐和园》《和氏璧》和时装戏《人月园》《金莲痛史》《鸦片之战》《唾骂姻缘》《关中书院》《家庭痛史》等。秦钟社于1931年宣告解散。该社所演出的剧目不但满足了群众文化娱乐的渴求,也起了一定的移风易俗作用。

1926年后,汉调二黄在三原颇盛一时。汉调二黄,又称“陕二黄”“山二黄”“土二黄”,新中国成立后后改称汉剧,是陕西仅次于秦腔的第二大剧种。该剧起源于唐,形成于明,兴盛于清,流行广泛。唱词道白典雅,文字讲究,行腔平和,悦耳动听,群众喜闻乐见,文人学士、商绅和军政要人喜好尤甚。时有贾仁甫(清秀才,教员,后任县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何干臣(曾任教育局长)、杨秉璋、刘绍文、李景陶、毛元懋等知名人士,自筹资金,购置乐器服装,成立起自乐班,学唱二黄戏。后又有周小溪、潘海楼、王子信、朱子亥、姚伯荫、何须珍、崔西明等相继参加。他们将听来的“剧本”中文字和音乐带有所谓“山味”的地方进行了改革。至清末民初,这支队伍已经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三原二黄会”(成员被市民们俗称为“大衫子客”)。是时,常演唱的剧目有《二十八宿上天台》《回荆州》《四进士》《二度梅》《二虎山》《红桃山》《下河东》《黄河阵》《双罗衫》《辕门射戟》《李密投唐》《收姜维》《斩黄袍》等,板路行腔有“陕、慢二黄”“西皮二流”“摇板”“平板”“回龙”“长调”“短调”等。他们在艺术上的日益成熟、影响之大,曾被泾阳富户“安吴寡妇”以轿车请至家中演出。

辛亥革命后,名震西安的呜盛社曾来三原演出汉调二黄,这为专业团体和地方业余会班创造了一个辅导与学习的机会。该社的著名演员山鸣岐、刘鸣祥、石鸣金、都鸣秦、张鸣锋、雷鸣震等与三原二黄会均有深入的交往。持续至1929年前,是三原二黄会的鼎盛时期。会首贾甫仁,生丑净旦行当全通,尤以演衰派老生,如《烙碗计》之刘子明和《五台会兄》之杨五郎闻名遐迩,人称“活五郎”。三原二黄会当时还有一位女演员,名叫张淑兰,家住东里堡,出身于大户人家,知书达理。据说是不满家庭为其包办的婚姻而唱了戏,且以《收姜维》中之诸葛亮而名噪渭北。最后她选择唱戏为终身职业,毅然加入了戏曲班社。其叛道性格和艺术造诣被传为佳话美谈。

1928年间,三原城内驻有军队,营长利用权势,随意处决无辜。其母寿辰,欲聘二黄会助兴。会首贾仁甫接帖沉吟:汝在县城作福作威,自以权势显赫,岂知我会绝不附炎趋势,与其逢场作戏!于是,断然拒绝。由此,这个专横跋扈的兵痞恶棍恼羞成怒,但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二黄会同仁他却又不好滥施淫威,只能伺机报复。一日,二黄会在河道巷郝海家为其母寿诞“耍会”,被那位营长撞上。他旧恨燃起,怒火中烧,诬陷郝海请二黄会唱《四郎探母》目的在于涣散军心,煽动兵逃!他凭借其权力,将郝定成死罪,杀掉头颅挂在城楼。这“城楼失火,殃及池鱼”的恶毒用心,使二黄会同仁深受其挫,顿时冷落下来。再加之秦腔的普及发展,这支变艺队伍也就渐渐解体。

1929年,陕西大灾,人民苦不堪言。置身上海的于右任,在儿子的婚礼上仍念念不忘介绍陕西灾情,以求政府施赈救灾。在于先生救灾苦心的感召下,民治小学全体学生于1930年4月,决定演剧募捐。遂请省三中李瑞阳和刘尚达先生(这二人均就业于北京艺术剧院戏剧系),来校排导戏剧家熊佛西编创的七幕话剧《一元钱》。参加演出的教师有张卓儒、李致中、李华民、来文韶、王淑琴(于右任的侄媳)等。学生有武谦(又名武陇奇)、段蕴玉,王世德、张秋芬、于栋(与友人的侄女)、于慧玉(于右任之侄女)、蒙念祖等。演出服装是于先生葬养其母房太夫人时所收的绸缎挽幛。5月端阳节这天,该校在网球场搭台公演。连演3日,观众很多,轰动县城。募捐得大洋500元,送交县赈灾会在南关设的舍饭场。1931年于先生返回家乡,该校又在大礼堂演了一次,杨虎城将军也观看了演出。因《一元钱》中“教子”一幕的剧情和杨虎城少年时的处境有些类似,杨虎城感动得落下泪来。于先生连连称好,赞不绝口。

1930年秋,省三中李端阳、刘尚达先生负责组织该校师生成立双星剧团,曾演出话剧《一片爱国心》《醉了》《屏风后》(作者均系熊佛西)。参加演出的学生有杨耀先、刘德瑞等,教师有张卓儒、张寒晖、杨兴荣等。

在此期间,职工学校还排导出一幕反映当时人民苦难生活的话剧《有冤难伸》,编剧系本校国文教师刘振之先生。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该校同学又演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爱国话剧和启迪中华民族在危亡中醒悟的舞狮《醒狮会》。这年春节,于先生回到三原,看了《醒狮会》后,感到命名和表演富有爱国精神,捐赠20元制作一幄剧幕,横额书写着“懦象翻身,睡狮猛醒”八个大字以作鼓励。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宁波青年抗日宣传队一行男女数十人来三原进行宣传演出,有力地推动了三原民众的抗日救亡工作。与此同时,工职、省三中、女中学校师生,也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日宣传。演出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该剧内容反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领土,逃亡流浪在关内街头的一老一少的悲惨情形。还有《张家店》《捉汉奸》《到前线去》等剧目,以及《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他们不但在本县各乡镇演出,而且还奔赴耀县、淳化、旬邑等邻县宣传演出,以揭露日寇侵华暴行,唤起广大民众的抗日爱国激情。是年冬,三原民众教育馆抗日宣传队还演出了一个三幕五场的话剧《米》。该剧揭露了在人民风起云涌艰苦抗日时,却有少数奸商只图个人享受大发国难财的丑恶面目。话剧中米店老板由教师杨养涵扮演,演得很成功,与观众发生共鸣,激发起义愤的情绪。

1931年冬,著名秦腔衰派须生毛金荣(长安毛河湾人),在三原县城内马王庙巷的马王庙组建了新民社。毛金荣当时既是领班,又是台柱子,他的拿手戏有《烙碗计》《大报仇》。该社的搭班演员有张俊民(旦角)、韩启民(旦角,人称“六岁红”)、韩崇喜(须生),演的剧目有《状元媒》《风仪亭》《进妲妃》《大门阵》《太和城》《闯官抱斗》。1934年春,该剧社离开三原到斗门、子午镇二带演出,由于入不敷出,不久解散。但毛金荣并未灰心,于1936年秋,又在三原县马王庙创办了通俗学社。他和自己的高足韩崇喜等,边演出边培养学生,收效很快。一年后因无演出场地而辗转他乡。

1933年,新汉社由汉冲来到三原西渠岸,招收学生,练功习艺。1935年秋,首班“新”字班学生正式演出。当时出名的演员有须生高新岳、乔新贤、左新易;旦角刘新慧、陈新润、胡新申;小生李新纪、王新成、王新华;净角魏新全、张新申;丑角赵新启、门新奇;刀马旦王新兰;武生王新武等。演出剧目比较新颖,自成一家,如《青梅传》《济南案》《梁红玉》《春秋配》《意中缘》,时装戏有《人月圆》《唾骂姻缘》《颐和园》《家庭痛史》《红颜恨》等。特别是《红颜恨》的演出,震动全城,引起了观众和各界人士强烈地反响。该剧是三原《民声报》编辑张苏沛先生,根据三原王仓巷少女张秀娥之父,被北极宫大烟商李干臣的大烟和金钱所迷,强令秀娥嫁给李干臣作小老婆而而导致秀娥服毒身亡的悲剧事实创作的。剧本充分揭露了旧社会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辛辣地讽刺和鞭挞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卫道士们的丑恶行径。1937年冬,三原北城西潭巷普育小学校长马宏山,为了宣传抗日救国,在本校成立战时剧团。参加演出者有本校师生和女中、工职学校的师生。他们在西渠岸罗文清院内,成功地演出了著名剧作家田汉的《卢沟桥》,引起了群众和北城二郎墨庙驻军的强烈共鸣,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接着又演出了《天津的黑影》和《夜光杯》国防名剧,深受民众欢迎。

1938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时西安成为各地流亡人士和华北、中原艺术界人士汇集的中心。翌年春夏,唐山地区的水灵花(小旦)带领的花美社(评剧,俗称“唐山唠子”)、山西省韵唐风社、晋风社(晋剧)以及山西省二战京剧团,都先后纷沓三原剧坛。

唐风社由孙伯有(须生)领班,主要演员有小旦王原凯、王秀兰,须生董银五、薛漫云,武生袁云龙等。上演剧目有《捡柴》《六月雪》《白玉楼》等。晋风社由孙广胜领班,主要演员有八百黑(花脸)、阎逢春(须生)、晋南丑(丑角)、王存才(花旦)等。特别是王存才的唱腔身段,至今人们记忆犹新。王存才生于1894年,10岁开始学艺,16岁登台演出,初露端倪已声名雀噪,三十年代即成为蒲尉四大名旦之一(存才、广胜、毕业生、三狗)。山西沦陷后,他气愤地留须抗议,不再演出。强烈的爱国之心又激励着他来到大后方,为鼓舞人们奋起抗战毅然刮去胡须,登台献艺。他的拿手好戏有《挂画》《杀狗》等。他尤以“踩跷”为一绝,名噪西北。在《挂画》一剧中,他饰叶含嫣一角。只见他脚踩高跷,一会儿忙于布置新房,跳上凳子挂画;一会儿梳妆打扮,倾听鼓乐之声,又忙去换装;不料被一个小石块绊了一下,在紧张欢乐中,抬足一踢,不偏不倚正中足尖。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当华云到来之后,叶含嫣急不可待地掀起盖头一看,正是自己倾心爱慕的人儿,又是喜悦,又是羞怯,又是兴奋的一霎那,急奔桌前撩起幔帐,起身一扬顺势窜过桌子,在空中打了个转身,面向观众正好坐在桌后的高椅上。这些特技动作,表演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使观众看得目迷神眩,拍案叫绝。同样,他在《杀狗》中饰演焦氏表演得精湛明快,妙趣横生,把一个不孝敬婆婆、好吃懒做的泼妇刻划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不时赢得满座观众的掌声和笑声,戏完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当时戏迷民谚云:“宁看存才的挂画,不坐民国的天下。”“可误吃肉喝酒,不误存才的杀狗。”

山西二战京剧团由郭建英(京剧有名的四小名旦之一)领班,主要演员有韩小楼、孙胜富、兰月春、葛燕亭、葛丽华、尚常春,演出剧目有大型爱国历史剧《巾帼英雄》(郭建英创作)《群英会》《五花洞》《大闹天宫》《失空斩》《大闹龙宫》,特别是韩小楼的武戏功夫过硬,很有些独特之处。他动作轻捷神妙,身手不凡;起舞时棍棒耍得心应手,游刃自如;棍过五关转手心,左右转身棍出手,掏腿棍花,单指搅棍,衔接紧凑、机灵、俊巧。这些把子功,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顾。更为精采的是他的跟头功,腾空翻飞,身轻如燕,超人一筹,具有挺、飘、帅的特点,把孙悟空表演得神似形真,活灵活现。

1940年夏,关中剧院在三原张家巷剧院创建。创办人寇得明、张仁三,剧务兼教练郭富忠(须生),外交联系袁瑞亭。全团50多人,主要演员有尚恒志(小旦)、张镜堂(小旦)、姚红喜(花脸)、韩崇喜(须生)、李桂芳(青衣)、兰庆堂(武生)、夏景民(须生)等。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该团名演员张镜堂,扮相俊丽,身段优美,舞姿飘洒,深受群众欢迎。他的拿手好戏《蝴蝶杯·洞房》能将剧中人物芦凤英的少女心情体会得出神人化,表演得细致人微,十分逼真,令人心醉神往,美妙难言。至1941年秋,该剧院收入不佳,生活无着,故就此解散。嗣后,李桂芳领头重新组班,易名光义社,继续在三原演出。主要剧目有《串龙珠》《八件衣》《游西湖》《天河配》《葫芦峪》《铡美案》《太平天国》等。1942年,光义社转入兰田县。

1940年12月,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民族革命实验剧团,来三原从事抗日宣传演出。团长王仲元,干部兼演员有李葆华、肖枫、林英、孟霖、吕铮(又名吕铁声)等。他们演出的节目鼓动性很强,极大地激励了人们的抗日情绪。所以该团在望原演出结束返回途经韩城时,上述人员全被国民党拘留送到西北青年劳动营。

1941年,西安集义社来三原演出,行当齐全,阵容整齐,连演数场,盛况不衰。演出剧目有《卧薪尝胆》《苏武牧羊》《棒打无情郎》《家庭痛史》《大烟魔》《冤业报》《双刁传》《日记梅》《双母记》等。主要演员有郭玉中、田玉堂(旦角)、王集志(小生)、赵集兴、孟集民(须生)、李焦秀(旦角)再、罗集红、罗集庆(小旦)、袁集玉、高集华等。至1943年,由于入不敷出,一些骨干不辞而出,集义社也就不复存在。但社长刘光华不折志回头、遂邀集相好的雒彦芳、郭玉中、张保元、田玉篮重新筹建尚友社。聘请了以演《葫芦峪》而轰动古城西安,被人们誉为“活诸葛”的著名须生王文鹏和王益朋(艺名“牛娃子”)、净角张建民等人。还招回原集义社的杨金声、曹集中、陈尚华、程索娥等30多人。

这些人才集中后,刘光华决定在三院原打台(指新的班社成立开演的首场戏)。他们认为三原是关中地区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富县,常有西安和外地有名剧团演出。为了提高本团的声誉,1945年8月15日,刘光华带领全体演职人员在三原张家巷“打台”,正式成立了尚友社。当晚演出的“打台”戏有《斩单童》《醉写》《马超哭头》等折子戏。是时,以李正敏先生为箱主的正义社正在三原雷家巷演出。三原观众对李正敏的唱腔做工极度赏识,尚友社来三原“打台”之前,很少有秦腔剧团与李正敏对台演出。因此,观众最初对尚友社的“打台”演出,只是抱着一个看新鲜的心理。直至幕落剧终,人们才大吃一惊,深感这个班社行当齐全,演技出色,每个演员的唱、念、做、打,都显得功底扎实,风格独特。头三天两个班平分秋色。以后尚友社台下观众拥挤不堪,盛况空前。关键是有一批誓台柱子的演员,如须生王文鹏,被人们誉为“活诸葛”嗓音清润,唱腔爽朗俏丽,表演技巧细致人微,干净利索;如被人赞为“戏圣”的润润子(张行五)的外甥陆顺之(本名高步堂)擅长演张派须生,行腔得法巧妙,苍劲沉郁,韵味醇厚,身段优美,极善运用面部丰富的表情刻化人物。他以《大报仇》一剧中扮演刘备最为拿手,三原观众曾赞美他“活刘备”。再如丑角晋福长,丑而不俗,被赞为“滑稽大王”。至于社长刘光华文、武、旦兼演,其中正旦戏有《赤桑镇》《四贤册》《三娘教子》《铁兽图》,武旦戏有《水漫金山寺》《挡马》,更是赞誉满城。

1942年,西安易俗社来三原演出。主要剧目有《新和氏璧》《三滴血》《杨贵妃》《春秋配》《双锦衣》《夺锦楼》《石达开》《投笔从戎》《民族魂》《保卫祖国》《还我河山》《盗虎符》等传统戏和宣传抗日的新编历史剧。主要演出人员有王天民、杨天易、肖润华、李可易、汤涤俗、马平民、尚国华、刘迪民、王秉中、耿善民。特别是王天民(闺门旦),是该社第二代“台柱子”。他扮相俊俏,唱工缠绵,音色醇美,韵味浓厚,念白清脆,吐字清晰,做工细腻熨贴,恰如其分。所扮演的角色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该社的整个演员阵容齐整,唱腔优美,功底扎实,风格各异,都能以不同的表演技巧细致入微地刻划剧中人物的性格。加之演员们均系科班出身,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接受新事物敏感,能把剧中人物的身份和自己演唱条件结合起来,巧妙地处理唱腔道白。这样不仅保持了秦腔的优良传统,而且使高昂有余、细腻不足的秦腔变得悠扬婉转、缠绵动听,颇受群众欢迎。

1944年,西安狮吼儿童剧团(1947年改称狮吼剧团)常来三原演出。在团长樊粹庭先生的率领下,一批豫剧新秀首次登上雷家巷剧院舞台演出,轰动一时,场场爆满。观众们望着这些雏鹰乳燕各展风姿、精彩纷呈,非常喜爱。该团浑然一体,演出严肃认真,台风纯正,武打精采,做戏细致,即使一个龙套,一个衙役,都能认真入戏,博得了三原观众的啧啧赞赏。

在此期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曾带领香玉剧社多次来三原演出。上演剧目有《花木兰》《西厢记》《考红》等。常香玉9岁学艺,13岁在开封初露锋芒,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常派”艺术风格。她所精心塑造的花木兰、红娘等人物形象,给各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唱、念、做、打诸方面均有深厚造诣,其中尤以唱工为最:发音嘹亮,音域宽厚,腔圆气足,舒卷自如,响遏行云,刚柔清新,跌宕有致,韵味浓郁,极有地方色彩。

1945年8月上旬,西安世界大舞台京剧团在三原雷家巷演出《五花洞》。当听到抗战胜利的喜讯后,演职人员和三原人民一同欢呼庆贺,遂在东大操场公演三天。演出剧目有《失空斩》《大回荆州》《满床笏》,还加演了一些学生赶排的小节目。

1945年冬,张新民在三原西关柏树巷自己的家里,组建起新华社。演员主要有须生杨班长、唐班长,花脸焦靖国、麻正国,生角王里忠、车养忠,旦角姜玉华、杨文华等。初开始在洪水大盘演会戏,后得名演员张健民,使该班社立即红火起来。演出剧目主要有《草坡面礼》《八件衣》等传统戏。

1946年春,三原私立普育小学(北城小学前身)校董茹欲立、李寿亭、温重为和校长蒙念祖(地下党员)等,为了给学校筹募基金,请泾阳青年剧社来三原演出大型话剧《万世师表》。该剧中心反映抗战期间,从沦陷区转移搬迁出来的某大学教授,忍着极大的艰难困苦,坚持教研工作,为祖国培养新人的动人事迹。导演刘尚达,主要角色均为职业演员,加之电光布景新颖别致,演出轰动全城。连演三天,座无虚席,站位也相当拥挤。

是年,邢斌(乳名太娃)在三原北大街水门口(龙桥南坡北水门)组建起秦声社。主要演员有生角车云亭、康正绪、苏育民,丑角晋福长、陈宏德,花脸李应才、王化民,旦角孟遏云、张采香、刘正民、张镜堂等。演出剧目有《黑驴告状》《大烟魔》《五典坡》《破宁国》《白玉楼》《黄河阵》等。后因演员来去频繁,收入不佳,至1948年解散。

这期间,驻扎在三原县的国民党37集团军总司令陶峙岳组建了一个和平话剧团。团长是“安吴寡妇”的孙子吴少怀(吴当时为少校团长),主要演员有来自中国艺术协会和抗敌二团的李进、吴退、张帆、梅芝(女)、李亚(女)。演出剧目有《雷雨》《原野》《日出》《风雨夜归人》,同时也演出古典话剧《林冲夜奔》《清宫外史》《李秀成之死》。同时,在三原经常演出的数明正社。社长贾子明,本人非梨园出身,但对剧团管理有方,办事豁达大度,很讲信用,作风正派,对人赤诚,经济公开,从不拖欠演员身价,因此许多名角都来归附。像当时由兰返陕之须生“泰斗”刘毓中、阎更平、刘易平,誉满三秦之青衣花旦何振中,优伶孟遏云、肖若兰,“滑稽大王”阎振俗。正俗社原有演员丑角魏正风、王正秦,须生王正廉、李正斌,生角刘正平、王正熙、冯益民、高登云,旦角田玉堂、王玉琴,西北驰名黑头张迪民、毛净赵正凯、老旦范正才、媒旦靖正铭等名流云集而来,都能尽职尽责鼎力演出。所以该团始终是士气旺盛、行当齐全,人才济济,名角争辉,连演连满,盛况不衰,故经济收入颇佳。其上演的剧目有《天河配》《铡美案》《双锦衣》《闯宫抱斗》《游西湖》《白玉楼》《十五贯》《四进士》《法门寺》等。新中国成立后,明正社离开三原,加入陕西省实验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1949年5月15日,即三原解放的第二天,关中八一剧团改名三原分区文工团,随三原分区进驻三原,配合解放战争进行文艺宣传演出。

当时,剧团团长是袁光,副团长是王志胜,政治副指导员是王依群,教务股长是周军协理员是姜炳泰。主要演员有王伯芳、袁光、张宁、谭增成、张改娃(张拓)、戴战友、王群英、温养莲,还有以演婵娟而出名的“三原东里皇后”李瑜,以演白毛女而出名的陈志杰,以演刘胡兰而出名的李莉、茹香雪(茹欲立女)、白智、马小风、刘均礼、章清、陈万哲、梁狄秋等人。演出剧目主要有王依群改编的秦腔《白毛女》,马健翎编写的秦腔《血泪仇》《穷人恨》和眉户《大家喜欢》,袁光编写的秦腔《两兄弟》和小歌剧《儿子》,周军编写的《军民一家》,苏一平编写的《红布条》,屈映明编写的眉户《劳军》,歌剧《刘胡兰》《赤叶河》《两种作风》,还有话剧《人民的城市》,是用手摇发电机配灯光布景的。剧团在三原县城和许多集镇除上演以上剧目外,还在街头演出过不少活报剧,并张贴漫画、刷写革命标语,鼓动人民奋起,推翻三座大山。一次剧团去三原陂西镇演出,周军在学校门口墙上画了一幅蒋介石头、蚊子身,一解放军战士用刺刀刺进头下颈部的画,很吸引人。演出之余,剧团还多次派骨干演员辅导三原的学联剧团排导节目(是青年团三原市工委和县学联领导下的中学生业余文艺团体),给北城水利学校和县中教唱革命歌曲,给小学教扭秧歌,而且还收了十多名学生,为剧团培养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剧团为配合泾阳县石桥镇斗争大土匪头子傻子老一的老婆(当时老一已死),演出了《白毛女》《穷人恨》等;为配合耀县、富平的解放战争,也作了巡回演出。

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和三原县城群众一起兴高采烈地走上街头,打着彩旗,敲着锣鼓,扭着秧歌,唱着歌曲,喊着口号,欢庆胜利。接着日夜为群众演出,发动群众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该剧团上演的剧目形式多样,时代性强;演员唱腔优美,韵味醇厚;做工朴实、洗炼,风趣幽默,精到传神,常常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1950年2月,剧团在三原大程镇街头搭台演出《穷人恨》,由于扮演烂肝花的谭增成演得十分逼真,台下愤怒的观众拾起砖头朝他砸去。在三原北城演出《白毛女》,台下看戏的教师学生,激动地高呼口号,痛骂黄世仁、穆仁智。

上述诸文艺团体在三原的巡回演出,既活跃了三原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又起到了荡涤封建旧俗,抨击时弊,启迪民智,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抗日士气,发动群众保卫胜利果实和建设新中国的积极作用。他们的精彩表演,给三原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见《咸阳文史资料》第7辑第305—32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咸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4年3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