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民艺  >  正文

蒲城高阳芦席编织


      高阳芦编是蒲城县高阳镇流传较广的一种用芦苇编织草席的传统技艺。当地有一条深百余米、南北蜿蜒十余里的小沟。沟底平坦混洞,每年生长的大片芦苇成为芦编用之不竭的资源。芦编的历史十分悠久,秦始皇兵马俑考古中发现了清晰可见的席纹,当时人们的坐卧饮食都盘腿坐在草席上进行。民间的炕席、粮囤一直流传至今。高阳芦编需要经过多道手工工序制作完成:首先是割芦苇,在深秋,芦苇秆叶由绿转成黄自色的时令。其次是去叶、分类,当地称为律竽子。第三是晾干破篾,把竽子用三三筒或四筒“溯子”(专门的刀具)破成三股或四股,细的破成两股。第四是律篾,把破好的芦篾根据宽窄进行分类。第五是潮水,给篾上喷水,增加韧度,在后续的工艺中不致断裂。第六是碾篾,用石碌碡将铺放整齐的芦篾进行反复细致碾压平整。第七是编织芦席,通常选择在潮重的窑洞进行。高阳芦编常见的花式有人字形和波浪形两种,也有套织红色高粱秆,织成红色的福、壽、囍等图案。高阳芦编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传统技艺,是连接古今民俗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蒲城高阳芦编技艺2013 年被列入第三批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171页
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局,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10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