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王宏义,蒲城石羊道情艺术团的团长,蒲城石羊道情唯一传承人。本是学乐器出身,17岁正式开始学习石羊道情。那时,石羊村的村民人人都会唱上几句道情,跟随石羊道情班社演出的王宏义,因“水平不高”,并没有学习唱腔的机会,只能担任乐器演奏的“配角”。对石羊道情甚是喜爱的王宏义,并不满足于此,每当村子里以及周边乡村有红白喜事时,他就跟随班社走街串巷进行演出,并暗自观察和揣摩表演中的门道,勤学苦练。
文革后,石羊道情开始隐没衰退,没有人再在公开场合表演甚至哼唱。直到有一天王宏义忽然发现,班社那些唱戏的老人们,已经陆续逝去,他成了村子里为数不多了解熟知石羊道情的表演者。
王宏义觉得自己有义务做些什么。当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征集目录名单时,他把自己系统整理的资料递交了上去。2001年,石羊道情被陕西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宏义是惟一的传人,背负起了传承、保护和发扬石羊道情的重任。
作为传承人,王宏义组建成立了蒲城石羊道情艺术团,手把手教成员们学习。剧团现有成员15人,地点设在今年元旦正式开放的重泉古镇内,每日按时演出,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一次,东陈中学的校长主动找到了他,希望能为学校的学生教授石羊道情。从此开始,王宏义就开始每晚到学校专门为他开辟的教学基地,培养石羊道情的学习者。
“其实不一定要求孩子们唱的特别好、特别专业。主要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们培养这样的兴趣和爱好,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让它消失了啊。”王宏义说。前段时间,他的学生们在一次比赛中表演石羊道情,获得了二等奖,这个成绩使得校方和王宏义都非常满意,“更加坚定了要继续教学的想法。”他说。
石羊道情唱腔曲调有“九腔十八调”,如今保存下来的有“八腔十一调”,而原本200多个传统剧目现在仅剩12个。像每一个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人一样,王宏义不希望石羊道情的文化断在自己手里。他试过在更多的村子里推广传授,但效果并不理想:“年轻人不太愿意学,这赚不了钱,他们还得养家。”
“只要有人喜欢,有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毕竟我已经快70岁了,趁还能做事儿的时候,尽量多做点吧。”王宏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