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5年(1936年)上半年,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驻陕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逐渐接受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停止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对红军的敌对行动。张学良和杨虎城也相互沟通思想,逐步在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开始萌发逼蒋抗日的想法。而蒋介石对西北“剿共”不力非常恼火,不断对张、杨施加压力。10月22日,蒋飞抵西安,对张、杨屡加训斥,督催加紧“剿共”。张、杨一再进谏,毫无效用。26日,蒋赴王曲长安军官训练团训话,称共产党是最近的、也是为害最大的敌人,不积极“剿共”而轻言抗日,就是不忠不孝,就要危害国家,并扬言要以国法严厉制裁。29日,蒋以“避寿”为名转赴洛阳,实为密谋策划新的反共军事部署。他沿陇海线调集嫡系部队约30个师共260个团,并抽调大批作战飞机进驻洛阳机场,又下令扩建西安、兰州两地的飞机场。张学良赶到洛阳劝谏,再遭严厉斥责。12月4日,蒋再度入陕,在临潼华清池设立委员长行辕,连日秘密召开高级将领会议(都没请张、杨参加),拟彻底调整西北人事和反共军事部署。蒋介石要求张、杨全力进剿红军,如果不愿意,则将张、杨二部远调他省,由中央军承担西北“剿共”军事,同时明令蒋鼎文担任“西北剿总”前敌总司令,内定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陈诚以军政部次长名义驻绥东晋北指挥督剿,樊崧甫、万耀煌为总预备队正、副司令;其嫡系精锐部队前锋数个师业已进抵关中,部署在西安周围,数十架军用飞机已进驻西关机场。会后,张、杨分赴华清池求见,杨冷静婉转进言,张作哭谏声泪俱下,然而皆遭痛斥。9日,西安学生万余人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会后直奔华清池请愿。蒋电话命令警宪特全部出动,以武力阻止。张闻讯驱车赶至东郊十里铺,表示自己爱国不后于人,保证在一周内用事实回答大家,将学生劝回。10日,张又去华清池痛谏,被蒋骂回。11日,蒋在临潼行辕召集参谋人员会议,决定于次日正式颁布第六次“围剿”红军的总攻击令,如张、杨两部不听命令,就解除其武装。当日晚,张、杨鉴于再三劝谏无效,且已被蒋逼得毫无余地,便毅然决定在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逼其抗日。午夜,张、杨分头召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军官开会,宣布兵谏行动计划,然后到新城临时指挥部共同指挥兵谏行动,张为总指挥,杨为副总指挥。
兵谏行动的骊山战斗,由东北军担任,一零五师师长刘多荃为总指挥。整个战斗分为内外两线:一二九师师长周福成为外线指挥,指挥一零五师第一旅两个团在华清池周围较远的地方警戒,防止蒋介石的侍卫队突围;一零五师第二旅旅长唐君尧为内线指挥,指挥王玉瓒的卫队第一营守卫华清池头道门的一个连(二道门以内由蒋介石带来的卫队守卫)和孙铭九的卫队第二营两个连,担任拘捕蒋介石的任务。此外,还调派枪法准确的骑兵第六师师长白凤翔(从甘肃固原调回)、骑兵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刘桂五(正在王曲军官训练团受训)两人,参加扣蒋行动。蒋介石行辕的侍卫亲兵约30人,守卫华清池二道门内及五间厅。另有宪兵约50人,驻华清池西侧的禹王庙。12日凌晨3时左右,东北军外线部队两个团分别在灞桥以东和骊山附近进入阵地,包围华清池。4时许,内线部队卫队一营首先行动,迅速解除驻禹王庙的宪兵武装。此时白凤翔、刘桂五、孙铭九和卫队二营两个连赶到,一同冲入华清池二道门,遭到蒋的侍卫亲兵的抵抗,发生猛烈战斗。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和第一连连长王世民等冲上五间厅平台,进入蒋的卧室,发现蒋介石的衣帽、斗篷、假牙尚在,被褥犹温,人却逃走。刘多荃、唐君尧立即指挥部队搜山。王玉瓒带领卫队一营从左侧上山,孙铭九带领卫队二营从右侧上山。骊山上遍布搜山的士兵,枪声四起,蒋介石的侍卫竺培基、施文彪中弹死亡。这时天已微明,卫队一营手枪排班长刘允政、翟德俊等三人在半山腰一块叫做虎斑石的夹缝中发现蒋介石。白凤翔、刘桂五、唐君尧、孙铭九等把蒋护送到西安新城黄楼,14日又移往玄风桥(建国路)高桂滋公馆内。
兵谏行动中的西安战斗,由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担任,十七师五十一旅旅长赵寿山为总指挥。由西安城防司令、警备第二旅旅长孔从洲指挥所部解除宪兵一团、保安司令部、警察大队、常驻省政府的宪兵连和飞机场驻军武装,并占领飞机场,扣留飞机50余架。由特务营营长宋文梅所部担任扣留城内亲蒋大员。炮兵团负责陇海铁路西安车站方面的警戒。警备第三旅袭击攻占咸阳,解除国民党军万耀煌部两个团的武装。当时蒋系在西安的党、政、军、警、宪、特单位,约120个,其中有武装力量的42个,合计近万人。西安战斗于12日凌晨部署完毕,4时战斗开始,8时基本结束,所有西安蒋系党、政、军、警、宪、特单位的武装,全被解除,占领西安机场,扣留50多架飞机和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等,同时还扣留了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西北剿总”参谋长晏道刚等人。
骊山、西安两地军事行动结束后,张、杨领衔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并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到西安商讨善后处理事宜。
《西安市志》第813-815页
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西安出版社
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