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习俗  >  其他

居住

      仰韶文化时期,原始村落以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最密集,人类从野外穴居向筑屋室居过渡。夏代以后,平原上村落逐渐增多。至民国时期,人类居住经历了洞穴、窝棚、草屋、土木结构房屋、砖木结构房屋等演变过程。
      1949年以前,民舍住宅受经济条件限制大都随地形而建。走向多为坐北向南,素有“有钱没钱,盖房朝南”之说。房屋结构平原区多为土木厦子瓦房,外地人称为“半边盖”;山岭地区,住土窑的居多,且无院落围墙,有的甚至人畜同室,通风采光和卫生条件很差。外地逃荒落户者,多数是矮墙茅屋,甚至寄居庙宇、祠堂。富裕人家,讲究在长方形院内东西南北四面相向盖房,前边为前房,后边为正房,两侧厢房为厦房,即北方所谓的“四合院”,亦称“四合头”。以韩城市的党家村最为典型,闻名中外。其院落有前院、中院、后院、跨院之别,房屋有前厅、过厅、上厅及门房、厢房。大门上有砖雕书画匾额,画有“八仙”、花鸟匾额。韩城一带讲究三个字,如“耕读家”“书香第”等,渭河两岸则讲究四个字“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等。
      农村住房习惯以左为上,右为下,长者居于上位,灶房亦设上首。弟兄分家,坐北向南院子,兄东弟西。分居后,长子不离老庄。住宅大门均偏左安置,水道多从门侧下方通过。屋内陈设,富家多有太师椅、八仙桌、穿衣镜、立柜、衣箱、自鸣座钟,床上狗皮褥子、缎被子、太平洋单子,脸盆、灯具全铜。极少数富商军政之家,兼陈以古玩书画、花卉鱼虫,幽雅别致。一般人家则是方桌、长条凳,芦席土炕,大花布被褥。除了风箱、锅,很少有其他家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山区依坡崖挖的窑洞基本变为平地而起的砖箍窑。平原的土木结构小瓦房逐渐变成了砖木结构的机制瓦房。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大部分住进居民点,多是单元楼。农村也实行统一规划,拓宽了村道,注意了卫生绿化。住宅普遍讲究南北庄子,三间独院,平房两层,西式门窗。“楼房村”在一些城郊已开始出现,有些讲究的还是瓷砖贴面,或米石水刷。室内带花水磨地板,字画盆景布置其间。沙发、写字台、高低柜、组合家具,普遍流行,不少农家的土炕逐渐被木板床、沙发床所取代。至2002年底,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居住近百平方米房子已经比较普遍,有一部分人已经住上了一百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讲究三室两厅两卫。一般人搬进新房以前都要进行装修,给房子内做一些造型,地上铺地砖、木地板、地毯,墙上刷仿瓷涂料、乳胶漆,有的还贴壁纸,窗子用铝合金做,门用免漆环保型的。室内陈设有大彩电、柜式空调、冰箱、电脑、组合柜等。床用席梦思,床上讲究轻薄保暖,用鸭绒被。农村盖房亦改砖木结构为砖混结构,有的下部为砖混结构,上部为砖木结构,盖两层楼的已经较为普遍。有的农户还安上了土暖气和太阳能洗澡设施。电视在农村已经普及,部分家庭还安上了电话。
      有些地方还有“建房”“迁居”及“添家”之俗。旧时,建房前必须宴请“风水先生”,选择“良辰吉日”,邀请左邻右舍,决定桩基位置,方能破土动工。院内不植桑树、柿树,屋梁忌用槐木、柳木,认为这4种树木与“丧”“出事”“鬼”“绺窃”谐音,不吉利。立木房,明柱贴对联,正梁贴吉帖。上梁时,鸣鞭炮,用壶水或酒浇梁,有的亦抛小馍。亲朋好友亦带酒前来祝贺。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少请“风水先生”,对联、吉帖内容更新。上梁时,仍鸣放鞭炮。一般都以毛巾、香皂等“四样小礼”酬谢匠人。“添家”,即为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分家另过,亲朋好友携带灶具、碗筷、日用家具等前来看望,资助添置所需。迁居新屋俗称“入庄”,有的叫“烘庄子”。为庆贺乔迁之喜,答谢乡友之助,主人要在新庄贴对联、鸣鞭炮或演戏奏乐,午时过,还要设宴款待。
 
 
参见《渭南地区志》第二十二编第四章第770—771页
渭南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三秦出版社
1996年1月第1版
三秦游网:
http://www.sanqinyou.com/minsu/info/1542709290836737.html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