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 摄)
又名“孔庙”“学宫”,位于县城中心正街路北,面南,是一个体制完整、房屋对称的古建筑群。该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其后宋、元、明、清均加维修和扩建。明正德七年(1512),修建宏伟的大成殿及东西廊庑。嘉靖三年(1524),修建明伦堂、东西斋房和敬一阁。万历四十四年(1616),修建棂星门、六龙壁、石牌坊,开凿了泮池。清代又多次修葺。共占地16600平方米,围墙7120米。
文庙为四进院落,从南向北为:六龙壁(又名“翠屏”)原在文庙南墙正中。民国二十五年(1936),拆除六龙壁牌坊两边的礼门、义路(东西门房)及棂星门前围墙,改棂星门为大门,改六龙壁及石牌坊为门前照壁。六龙壁通高6米,长17米。壁身系由琉璃花砖砌成,上有短檐覆黄、绿琉璃瓦,脊部两头为脊兽,中间原饰有琉璃花,可惜今已残缺不全。壁正面为“六龙泳舞图”,背面为“龙狮舞蹈图”,并有人物,冠带楚楚,碧海汹涌澎湃。前后图案造型逼真,神态生动,色彩绚丽,栩栩如生。两边各建石牌坊一座,象征性的石柱高出脊部,上刻云纹,称为“云冠”。东西各有石匾一面,上刻有明末书法家、山西巡抚樊东谟所书“文章祖”“帝王师”六字。下部是象征性的石门两扇,每扇中间各刻方孔9个,俗称“十(石)门九眼”。六龙壁系蒲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西马道口曾立有下马石,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棂星门(实为木牌坊),狼牙斗拱,碧瓦彩绘。1992年重修。门前原有石狮1对(近年移至北寺宝塔前)。棂星门北为半月形泮池(1979年整修时改为椭圆形),有单孔桥架于正中。桥北至戟门(又称“大成门”),为3间厅房,东侧有乡贤祠,西侧有名宦祠(今为宿舍)。
戟门后为第二院落,中心建筑物为大成殿,二进五间,宏伟壮丽。殿之内外,有红光大柱48根,最高者达9米之多。殿台基高1.1米,面积为505平方米。殿前有150平方米月台,月台前有垂带台阶。大成殿为歇山式宫殿建筑。殿内原有孔子、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塑像及十二哲塑像。殿东西两则各有廊庑12间,祀先儒先贤147人牌位。大成殿被列为陕西省名胜古迹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于1976年10月30日晚毁于火灾。
大成殿北为第三院落,北面正中为明伦堂,系明三暗五结构。堂内壁上有朱熹《易·系辞》和王进德所书“忠、孝、节、义”大字的石刻。东西两边各有南北排列斋房5间,东为掌酒司,西为典库司。
明伦堂后为第四院落,明时建有3米高台,上有“敬一阁”,存放嘉靖皇帝所作《敬一箴》及程颐的《四箴》。清代改为“尊经阁”,解放前被毁。
明伦堂东边还有一个小院落,建崇圣祠5间,祀孔子祖先。今改为宿舍。
在辛亥革命前,文庙被儒生视为“圣庙”,成为封建礼教活动中心。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祭孔活动,只有秀才以上方能由泮桥上通过,称“身游泮水”。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文庙日渐冷落。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山图书馆迁入,改称“民众教育馆”,民国三十一年(1942)又改称“中山教育馆”。抗日战争初期,后院曾设立“抗敌后援会”,县参议会亦礼此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博物馆(1990年分设)设立于此。
参见《蒲城县志》卷二十三第三章
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3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