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首坝(图片来源:蒲城县人民政府网)
龙首渠是西汉时修建的一项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引水工程。相传在开凿此渠过程中挖出大量化石,因古代人们把化石看作是龙骨,所以就把这条渠叫作龙首渠。
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8—公元前117),为了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20公里)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6万多公顷碱卤之地。
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向汉武帝上奏,建议由北向南修建一条引洛河水的灌溉渠道。由于灌区地势高亢,必须抬高引水道,而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大荔境内)下时,这一带土质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于是修渠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井渠法”,就是在地面上开凿一系列竖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井下流通。此工程征调士卒1万余人,历时10年才告竣工。龙首渠的建成,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并使其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产量增加了10倍多。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井渠法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见蒲城县人民政府网:
http://www.puche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