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故事  >  历史故事

杜甫忧民写咏怀


(图片来源:中学语文教材)
 
      杜甫(712—770)是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开元后期漫游各地。
      天宝六载〔747),唐玄宗李隆基通令天下存一艺之长的士人到京应试,杜甫和元结等人,都到尚书省应了试,结果是他们几人均未被录取。天宝十载,杜甫作了《三大礼赋》,献给皇帝,受到赞赏,但召试文章,却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载(755),他才被任命为河西县的县尉(在今云南省样云县附近)。杜甫不愿到任,改任为右卫率府参军,管理东宫宿卫。杜甫到职,当时已四十四岁。
      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长安下了六十多天连阴雨,秋粮无收,物价大涨,杜甫不得不把妻子儿女送到长安东北二百里外的奉先县(开元四年[716]因睿宗李旦葬于蒲城,遂改蒲城为奉先县,末太祖开宝四年复名蒲城县),投亲维持生活。因当时奉先的杨县令是杜甫妻子的同族,因此,杜甫这次到奉先,首先拜会了杨奉先,安置了眷居(据传,杜甫当时家住县城西南三里的杜家村)。他在这时,结识了奉先县尉刘单。在刘单家中,对刘单父子合画的一副“山水障”颇为赞赏.因此撰写了《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陷歌》。杜甫还游历了桥陵,写出了《桥陵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这首三百字的诗篇。杜甫这次没住多少时间,即一人返回长安。
      过了大约一年时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的一天夜半,杜甫动身赶路,到奉先去看望家人,谁料刚一到家,没有看到妻子笑脸相迎,却听到悲哀的哭声,因为他的小儿子已经饿死。杜甫悲伤难抑,又联系在经过临潼华清宫前时的见闻,写出了长篇史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首诗可以分做三大段。第一段一百六十字是咏怀,四句一层,一层一转。说自己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二段二百四十字.写赴奉先途中所见所闻,指出了“形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打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这一统治者压迫剥削人民的事实。在简述了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之后,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二十个字,概括了残酷的现实情况,语言无比精练。这二十字千百年来被众口传诵。第三段一百字,写到家后的情况:“老妻在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谁知迎接他的是家穷人亡:“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但是他又想到自己还是唐王朝一个小官,还可以免去租税和兵役,而平民百姓的痛苦更不堪言状。杜甫把自己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这种爱国忧民的精神异常强烈,诗句情真意切、淋漓沉痛,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
      《华州志》记载:宋代蒲城文庙有杜甫奉先咏怀诗碑,但以后却不知下落。今天,我们如能在县城中心广场,修建一座杜甫纪念亭,竖立一道奉先咏怀诗碑,不但可以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溢彩,还可以弥补本县诗人屈复诗句中“寓客曾来少陵老,至今城郊一词无”的遗憾。
      天宝十四载(755)冬安史乱起,不久叛军占领洛阳,逼近潼关。天宝十五载五月,杜甫不得不把眷属送到白水,投靠他舅父崔顼,以后又辗转去鄜州。
 
 
参见《蒲城春秋》第14页
作者原志军
陕西蒲城作家协会出版
2003年12月出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