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故事  >  地名故事

双酒房村的由来

      双酒房村座落在紫荆塬上,全村现有88户475人。说到双酒房村名的由来,首先得从明朝崇祯年间说起。李自成起义就发生在那时。李自成起义后曾在商洛山区整顿。这时,部队常出没于华阴、华县之间。
      华阴县有个姓杨的大户人家,兄弟二人,兄名杨显荣,弟名杨显辉,皆儿孙满堂。他们是东汉太守杨震后代,杨震为官清廉,有“关西夫子”之称。为避李自成军,两家迁居蒲城。据清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十四日《重修杨氏先祠碑记》:“双酒杨氏家族,久居华阴县,乃东汉太守杨震后裔。明末因李匪(指李自成)作乱,兄弟二人迁居蒲城,兄居南原,弟居北关……”此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至今下落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双酒房村的村名曾多次变迁:先叫双酒埠,后叫双酒埠街,双酒房村是解放后才叫起来的。这几个村名的变迁是和村子的兴衰紧紧连在一起的。

一、双酒埠

      当时,杨显荣、杨显辉兄弟两人从华阴迁居蒲城,杨显荣居南塬,就是今天的东杨乡双酒房;弟居北关,就是现在县城北关的杨家台。
      杨显荣居住的地理条件很好。家东边不远处有一条古道,是来往于潼关、朝邑、华阴、华县、同州、渭南、白水的交通要道。杨显荣有两个儿子,长子杨成龙,次子杨成虎。有一天,杨显荣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看咱家东边大路边可以修一个酒店,来往车辆居住吃饭都不成问题。再说,‘庄稼汉无商不发’。我想叫成龙先修起来试试。”就这样,杨成龙修起了一个大店。
      这个店除供应来往车辆吃住外,还有群众生活日用品如烟、酒是断不了的。因此,生意日益兴隆起来,周围村子的人都很羡慕,尤其是老二杨成虎看得眼红了,就在老大店的南边再修一个酒店,所经营的范围和老大一样,来往的车辆居住、吃饭都不成问题。因此,杨显荣就和两个儿子商议,村外有两个酒店,以双酒埠作村名较好。埠即商埠。杨显荣的意思是在村里也应该和城内的街道一样,什么东西都能买到,于是逐渐建成了一条街道。街道是南北走向,在村东门外约二十米处,宽约十五米,长约一百三十余米,古道从街中心穿过。这就是双酒村最早的来历。

二、双酒埠街

      由于农商一体化的联合经济结构,因而使这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迅速地发展起来。再说,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生活的富裕,使人口不断增加。经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后,这个村子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一时成了县南一带远近驰名的富裕村庄,骡马成群,百业兴旺。这时,到本县兴镇、甘肃天水经商的人很多。据村中的老人说,现在天水街上仍有双酒埠开的商号。
      村子的人富裕了,大家在一起商量成立了董事会。全村人平时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处理大家共同关心的事务。先修杨氏先祠,再修杨氏陵园。陵园占地五亩,在村子南边,园内有石羊、石马、石牌楼。每年春节这天,在董事会的主持下,全村的男性大小人都到陵园烧纸祭奠,然后回到祠堂。祠堂里香烟缭绕,祭桌上摆的多是干果类如胡桃、大枣、柿饼、落花生及油炸食品。
      这个时候,董事会的成员都要给大家说一些祝福的话。最后,把祭奠品分给小娃吃了。
      董事会还修了个药王庙、关公庙、马王庙、观音庙、戏楼、涝池。此时,双酒埠村东门外不但形成了南北一条大街,还由于所修景物陪衬而显得十分壮观。周围村子的人也早来晚归地在这里摆摊设点,昼夜车水马龙。
      后来,村子里出现了四大家,即以杨良文为代表的店子家,以杨德喜为代表先生家(杨德喜1949年后曾任县生产分资料公司副经理),以杨清栋为代表的画家,以杨三稳为代表的凉粉家(现在失传)。直到现在,这四大家的名字还在社会上流传。尤其是杨清栋的美人画名重东府,《二乔观书》是他的代表作。
      同时,村子里的每家门口都有一株大槐树。一到夏天,绿荫蔽日,青翠欲滴。有了空闲的人都到树下纳凉、说闲话。有些妇女也到树下纺线做针线活。周围村子的人不约而同地把双洒埠叫成双酒埠街。本村也高兴地认可了。
      经过百余年的鼎盛,到了清同治二年(1863)二月初,回民起义军驻进双酒埠街的所有庙宇、戏楼、祠堂。因吃水问题,回民起义军和村民发生了对抗。结果,双方都有较大的损失。村民因地理熟悉,老人、小孩提前从一条地道下逃往村北圣山庙,只留下一些年轻力壮的人守村子。因为村子周围护村墙较高,再加上村上的大门坚固,回军很难打进来。所以,回军的死伤较大。经过几天的激战,村民感到有失村子的危险,所以在一个晚上边抵抗边退却。最后,村民趁天黑全部从地道跑到圣山庙。
      回军进村后一看,村中没有一个人。然后,到各家去看也没有一个人。回军不知道这是咋回事,所以也不敢在村子住。当晚退出村子时,放火烧了二十余家的房子。当时,大火冲天,使这些房子都变成废墟,回军撤退后到了党睦蒋旗寨(今蒋吉村)。村民们回到村子一看、回军尸体横七竖八地乱躺着。村民们就在村子东门外涝池岸边挖了大概一分地大的一个深坑,把这些尸体埋在里边。墓堆有一丈多高。村上的大小人都把这土堆叫“回回冢”,每天下午,村子里的小娃都站在冢的上面打仗做游戏,天黑了才回去。冢到1949年后才被平掉。过后,被烧的房子有的恢复了原来的面貌,有的一直是空院子。20前世纪60年代,这几个空院子给三门峡库区移民做了庄基。经过这次劫难,村子里虽然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但经过村里人的努力,又呈现出昔日的繁荣景象。但毕竟比以前有些逊色了。
      同治五年(1866)秋,张宗禹率西捻军入陕。到了第二年六月十七日,捻军驻东平峨(今属椿林乡)、黄家寨(今属孙镇)一带。每天捻军派军搜粮,闹得村民人心不安。不过,损失不太大。原因是:一是捻军没有回军势力大;二是不烧杀掠夺,只是搜粮。因为村上的人加强了防范,捻军终日因为粮食不足,于七月初二从平峨、黄家寨撤走。同时,双酒埠街自遭回军烧杀以后,为了村民的长久安全,重新修整了村墙,加固了村的东西大门,还在中间修了一个群众称为墩的高台。这个大墩共三层,约十五米高。一二层均能住人。为安全起见,上下时用一个木梯。人上去后,即将梯子抽去,再上另一层。下来时,先将梯子放下来后人再下来。这样做的原因是恐怕外人进入里面。要是站在墩的最高层,就可以看清方圆几里以外的景物。同时,村上还建立打更制度。打更的人每天晚上就睡在墩里面。打更的人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到村两头巡逻,边打锣边喊叫“平安无事”。打更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墩到1958年才被拆除掉。
      自捻军走后,一直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虽说双酒埠街情况大不如过去,但还保持着一定的街容。民国二十六年(1937),双酒焊街又遭遇到第三次劫难。东北军檀自新骑兵十师在蒲城驻防。这年2月,檀自新部一个骑兵连到双酒埠街杨良文南店,又把村内各家团团围住,进行抢劫。进门后,不但翻箱倒柜,而且挖地数尺,结果,在杨良文家中把藏于井内地道中的一瓮银元和大店中埋的两瓮银子窠抢走。临走时,还迫问杨良文的五弟杨良坤家还埋的有啥?杨良坤回答:“没有。”这些匪徒就把烙铁烧红烙杨良坤。杨良坤忍受不住,当时就投井自尽。
      这次劫难和前两次不同,财产受损失的只是杨良文一家,檀自新骑兵连当天回城后,中间只隔了一天,即2月3日,檀自新就背叛了张学良,在城内大放枪三天,商业户损失极大。事后,檀部向东北方前逃跑,为什么檀自新部要抢杨良文一家呢?因为当时杨良文一家不仅是双酒埠街有名的书香门第,当时他家在兴镇、县城和双酒埠街上共有五号生意,家中还有一百五十亩地。除平时雇佣长工外,收种季节还雇佣短工。有一个长工叫苏志忠是大荔县人,给杨良文家当长工十六年,媳妇也是在他家娶的。自家中被檀部抢劫之后苏才被解雇。苏志忠临走时已经有三个小孩了。因此,杨良文家也算上有钱人家了。经过这次劫难,杨良文和三弟杨良祯都先后去世,只留下二弟杨良臣、四弟杨良乾。这时,杨良臣和四弟杨良乾兄弟商议变卖家产。杨良臣出去和檀自新打官司,杨良乾在家主持家道中落的残局。
      杨良臣在家乡人以及商业户的支持下,把檀自新告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当时由于多种原因,如檀自新虽然叛张附蒋,但对蒋来说并非嫡系部队,再加上蒲城人民的公愤等原因,所以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农历二月二十六日在河南洛阳公开审理檀自新在蒲城抢劫一案。当时,杨良臣到庭对质。据说,同年六月把檀自新枪毙于汉口龟山脚下。杨良臣一家并没有得到任何赔偿,只能说讨回了一个公道。
      此后,杨良臣一直住在城内小什字巷行医,当时在蒲城医界也是相当出名的。1950年农历二月初五去世,享年74岁。杨良臣一家从清道光年间起,到现在170余年来都有行医的人。目前,在蒲城县有一定医疗技术和知名度的医生杨勇(现在任蒲城县第二医院副院长)就是杨良臣的亲侄孙。同时,在蒲城县扎针技术有一定知名度的杨晓芳(现任蒲城县中医院儿科护士长)就是杨良臣的侄孙媳妇。

三、双酒房

      到了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出于战争的需要,修通了同蒲公路(大荔县到蒲城县),每隔两千五百米修一个碉堡。这条公路在双酒埠街东的一公里处。自通车以后,潼关、二华、同州的来往车辆都走这条路。只有渭南到蒲城、白水的车辆才经过双酒埠街。因此双酒埠街已经不如当年红火了,仅存的北店时开时关,街上有时几天见不。就在这一年的冬季,村上把“杨氏先祠“改建成“双酒埠初级小学”。从此,每天在每道上来往的主要是一些上学的小学生。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活动范围已经发展到关中东北部。从3月10日,国民党整编三十六师进驻蒲城后,先后进驻蒲城的军队多达十几个番号,部队调动频繁。驻的时间较长的是三十六师和九十军。胡宗南军裴会昌兵团11月中句至12月下旬驻防蒲城,拉派民工大修防御工事。每天都有军队到双酒埠街拆庙拉砖,结果把所有的庙宇,房楼都拆掉了,只留下学校和破烂不堪的北店。1949年春,蒲城解放了,成立了新的人民政权,经过多次劫难的双酒埠从此走上了光明大道。
      解放后,两家酒店完全不在了,更谈不上什么街。村民根据变化了的现实情况,为了纪念以两个酒店而得的村名,就将村名改为双酒房村。这就是现在的双酒房的由来。
 
 
参见《陕西蒲城文学丛书·民间故事》245—250页
   鱼茂胜、万少平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