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故事  >  地名故事

兴镇史话

      兴镇历史悠久,人文积厚,历经千年沧桑变迁,享誉大西北。唐宋时期,有一驿站设在兴镇西南桑楼村附近(古称桑落坊),背靠九龙塬。此地有大片桑园,几家桑果酿酒作坊,整日炊烟袅袅。这里也住有洋蜡土纸、花炮印染制作的各地手工艺人。连通京都长安的大路由此经过,当时官差、商客多在此留宿休息,车马不断,路旁铺店慢慢应运而生。当时虽没有城镇规模,但也算聚众之地,招惹过不少三教九流,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家眷曾在蒲城安住了多年。杜甫多次到蒲城探亲,经过这里,曾饮桑落酒,留下“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的美妙诗句。 
      宋末,驿站附近常有抢劫伤命之患。相传有差吏押官银什物经过驿站,夜间遭人偷袭,官府迁怒,对驿站附近烧杀一空,好多人家外逃,满目凄凉。一部分人家搬出向东,迁到现在的兴镇落户,重谋生计。日月渐进,外籍客人及附近人家开始聚合,左邻右舍,逐渐形成村堡,相传的“六合堡”大抵从那时已出现雏形。年复一年,各族系之间结亲联姻,世代和睦相处,繁衍生息。
      据史考,旌仕坊名称源于金之时期。金兵攻陷蒲城县城时,曾在兴镇驻兵布防。到了明代,兴镇隶属南吕原乡兴义里。当时村堡之间多已连接,出现长街短巷,客栈、店铺、作坊、学堂、寺庙也建起来。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顺应明初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倡议,官史郭忠奉府司命,征民夫修筑围城,夯土高二丈余,四城门均用砖砌,三间面宽的城楼颇为大观。从此,兴镇开始呈现出完整的城镇规模,与周围的村落遥相呼应,南距九龙塬数里又有军户屯寨,远来近往,始见繁华。入夜,城内时有打更和钟鼓之声,千家灯火,彻夜不息。也常见外地官吏军伍途经休息小驻。到了清代,更名为兴市镇。特别是清乾隆年后,花炮、造纸、印染等手工业日益兴盛,河南、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客货相接交往,四通八达。各地商贸云集,儒学聚会。城内外寺庙棋布,昼夜香烟燎绕。官第富宅相继增多,约定俗成的集会和庙堂礼仪,招得四方来客,人流如潮,名声大噪。兴镇赫然成为闻名西北,享有八景美誉的重镇。
 
 
参见《陕西蒲城文学丛书·民间故事》235—236页
   鱼茂胜、万少平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