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故事  >  其他故事

王进德轶事

一、初学书法

       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王进德,蒲城坡头桥陵村人,传说是清代贤相王鼎的先人,王进德少时酷爱书法,经常到云麾将军碑前临摹练字,学了多年也没有多大进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时也不放松自己。这一天,他在家里正练帖,见一老者进门讨碗水喝,王进德平时在乡里尊老爱幼,方圆十里皆知他是一个好义乐善之人。当老人要水喝,他不但给老人倒了开水,又沏了好茶招待,老汉喝茶中发现王进德热心书法,就随心说了几句好听话,王进德听了十分尊重,又让家人给老人做饭招待。吃饭中,他听说老人善于书法,特别是精于行书,便上前求教。饭后,老者翻看了他平时临帖写的一摞子纸后,若有所悟,就对他说:“想请教我写字可有个条件,不知你能不能答应?”
      “能!你说是啥条件?管吃、管住、拜师父,都行。”王进德一连答应了,说了好多条件。
      “不是,都不是。”老者摇头摆手表示。
      “那到底是啥条件?”王进德有点心急了。
      “得买我一张宣纸,不过我的宣纸很贵啊!”
      “多贵?”
      “五两纹银一张。”老汉伸出手来一比划回道。
      “啊,这么贵?”王进德听后吓了一跳,心想世上哪有这么贵的宣纸,“这老汉莫不是成心捉自己的大头?”
      老汉见他有了筹思,就说道:“嫌贵就算了,我还急着赶路回县里呢。”边说边起身要去。
      王进德求学心切,又见老者不像骗吃骗喝的,当下到村中借来纹银五两交给了老者,老汉从背搭拿出宣纸一张,交给他说:“好好写吧,三天后我来看字。”说罢起身而去,王进德想留,也没有顾得上留。
      老汉走后,王进德手捧着用五两白银买来的纸,左看右看舍不得使,于是就翻开云麾将军碑上拓下的帖,用毛笔蘸水在书案上、饭桌上划来划去,并专心于每字的结构和笔锋起试,把每一字都深深的印在了心里头,刻在脑海里。王进德就这样琢磨来琢磨去,三天都像入迷一样,忘了吃饭喝水。
      转眼间三天已满,老汉如约而至。当他发现王进德坐在那里手握毛笔,眼望着字帖出神,但纸上却一字未写。老汉见状,心有所会。他故作惊呀地问道:“咋还没有写字啊?”王讲德一惊,见老汉问他,如梦方醒,这才想起三天约定期限已到,便喃喃地回答说“我!我怕弄废了纸。”老汉听后哈哈大笑,用手中折扇指着纸说:“好了,你已经琢磨了三天,先写个字给我看看吧!”
      王进德听后顺从地提笔在这张宣纸上写了一个“永”字。老汉拿到手上一看,见这个字写的大有进步,功力到家,漂亮可观。就当即问他:“为什么你三年都写不好,三天时间却能写好啊?”
      “因为这张纸很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以前那样信笔写来随心调。”
      “那你这几天是怎么练字的?”
      “是我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
      “好!”老汉打断了王进德的话后说道:“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动心观是要你观其形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把字写好。现在你已经悟得了写字的门道,我也该去啦。”随后挥笔在写有永字的那张纸上添写了七个字,组成“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八字,从怀中掏出那五两纹银移到王进德书桌,出门往东而去。
      王进德在老汉走后,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书房案头,八个大字置于厅中,时刻铭记这位教诲自己的启蒙前辈的良苦用心,并激励自已勤学苦练,后来终成为一代著名书法家,为蒲城留下了“城隍庙、衎神楼、百里金汤,盖世无双”的百年佳话。

二、书写“百里金汤”

      “城隍庙,衎(读“坎”)神楼,百里金汤盖世无。”这是群众对蒲城大书法家王进德为城隍庙所写三块大匾的赞誉。这三块匾现陈列在本县博物馆内,其书法笔力遒劲,气势浑雄,参观者奠不交口称赞。
      王进德,字霁堂,号云鹤,明万历年间廪生。幼年热爱书法艺术,不求功名富贵。他家住桥陵下宫附近,距离著名的云磨将军碑不到三公里路。为学习唐代书法名流李北海(李邕)书写的这个名碑,他经常徒步去云麾碑前观赏、临摹,饥了啃几口冷馍,渴了喝几口冷水,十年如一日,竟在家门与云麾碑之间,踩出一条小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书艺大进,名扬关中。
      据传,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城隐庙重修开光之前,大庙会长特请各书法家为庙里各门写匾。王进德首先写了“城隍庙”三个大字,笔力挺拔,刚劲浑厚,如神来之笔。其他书家一看,自愧不如,赶忙退避三舍。因此,当时城隍庙内大小十几块匾,均为王进德所书。到了清代后期,所有小匾均被人偷走,只剩下三块大匾。民国十二年(1923),知县李鸿钧(号警吾,河南人),看到城隍庙大殿前木牌坊上王进德所书“百里金汤”四字,流畅生动,运笔入神,但不免风雨剥蚀之虞,便请人摹刻于石,以便长期保存。本县书法家、清末翰林周政伯,还写了一段跋文,予以说明。
      王进德还为城内关帝庙书写了“义之尽”三字大匾,为药王庙写了“真人之祠”大门匾,还为西街的“横渠祠”(纪念宋代哲学家张载的祠庙,张是眉县人,世称横渠先生)写了张载之《西铭》,还写有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条幅,均保存县博物馆,吸引着不少书法爱好者。
      关于王进德的书法,还有不少有趣的传说。
      清光绪十二年(1895),蒲城知县张世英,书法也有一定的功底,初到任时,便为县署大堂写了“亲民堂”三字的大匾,得到一些绅士的赞赏。张世英又想把“城隍庙”大匾取下来,换上自己的字,以留名于蒲城这座文化古城。张世英写好“城隍庙”三字后,先请几个接近自己的绅士和幕僚来品评。这些人对县老爷都抱着吹捧的态度,只是赞扬:“不在王进德之下。”“比王进德的字更好。”于是,张世英有些得意忘形,便叫人刻成大匾,下书“秦州张世英书”,选定良辰吉目,举行挂匾仪式。这天,城隍庙山门外,有不少绅士与群众,前往参观。时辰一到,只见张知县由几位绅士陪同,先到庙里给城隍爷烧了香,然后走到大门外影壁前,叫人上高梯先把原匾取下来。然后,在鼓乐声中,张世英所写新匾徐徐升起。张世英瞪着双眼,喜看自己的杰作将要名留古城。但当新匾吊到高空木牌坊上时,张世英脸上的表情,却由晴转为多云,并且直冒虚汗,立刻大声喊道:“不要挂了!快放下来!”有的绅士问张知县:“为啥要放下来?”张世英惭愧地说:“匾吊到上空,越看越觉得比不上王进德的字!”有的绅士顺口道:“高见!高见!”这时,张世英叫人把王进德写的“城隍庙”三字临摹下来,再把原匾又挂上去,自己写的新匾拉回去砸烂烧了。张世英离任后回到故乡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还把王进德所写三字复制成大匾,挂在州城隍庙大门上。
      另外,传说王进德有一天到一家烧饼铺去买饼吃,只见擀烧饼的老汉,每做好一个饼子,便向矮墙那边撂去。王进德好奇地走到墙里边去看,只见撂过去的饼子,正好落在火鏊的中间,王进德走过来对老汉说:“您老人真神,饼子撂得那么准!”老人却说:“我还没有王进德写字写得神呢!”王进德一听,低头就走,再没有说什么。
 
 
参见《陕西蒲城文学丛书·民间故事》第166—167页,第190—191页
   鱼茂胜、万少平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年9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