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远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省蒲城县马湖镇富塬村人。近代驰名中外的我国第一流水利科学家、我国近代水利建设事业的奠基者,号称“当代大禹’。1898年赴同州府(今大荔县)院考,中第一名秀才。1904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进入预科德文班,毕业时获“举人”衔资格。1909年赴德,在柏林皇家工程大学攻读铁路专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兼程回国,曾被孙中山委以津浦铁路局局长职,因不愿中止学业,恳辞未就,遂重赴德,转攻水利,并与当时的陕西水利局局长郭希仁同赴俄、德、法、荷、比、瑞等国考察水利工程。1915年,以优异成绩取得但泽大学特许工程师,载誉归国。回国后致力于工程教育和水利建设事业,担任过许多高级职务。先后担任河海工程学校(后改为河海工科大学)校长、教授;国立西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第四中山大学教授、西北农学院教授;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上海港务局局长、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华北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工务处长、救济水灾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经济委员会水利处长、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等等。1938年3月8日因病逝世。
李先生青年时代就立志振兴中华水利事业,留学归国后负责许多水利工程。他将现代水利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倡导科学治水。他对桑梓水利特别关心,曾专心致力于关中地区的灌溉事业,主持建设了陕西著名的“八惠渠”(其中一半在生前建成),受益农田在1948年时即己达到330万亩,是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罕见的成就。李先生学识渊博,通晓德、法、英、日等文种,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论著、译著,计有各种论著达400多本(篇)。其中涉及水利的188本(篇)。另外还有数学、政论、自传、日记、诗歌、剧本、书札等多方面的著述。在数学方面,有《实用微积术》《最小二乘方》《诺模术》等著作;在科技史方面,有《宋以前河堤之概况》《后汉王景理水之探讨》《会稽大禹庙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西北农功水利文化史略》《中国水利史》(德文版)等;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主要有《水功学》《水利概论》《水功学术》《西北水利》《华北水利》《黄河水利》《江淮水利》《农村建设》等;另外主办过《河海》《华北水利》《黄河水利》《陕西水利办》等杂志。其著作多由商务书局、中国科学印刷公司、西安和记印书馆等单位正式出版,未正式出版的著述,由他的学生在1940年汇编石印。李先生在治黄理论上首先提出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思想,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另外,对于西北水利、华北水利、导淮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正如钱正英部长在纪念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所讲的:“像李先生这样对我国水利问题探讨研究之深,涉及范围之广,在近代还是少见的。”
(文章原名:《中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
参见《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