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史料  >  小传

王鼎死谏禁鸦片

王阿玲
      提起鸦片战争,人们都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其实那时还发生过一件震惊九州的事,便是王鼎尸谏。
      王鼎,字定九,陕西蒲城人。他是中国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爱国名相。王鼎少年时家境贫困,但他心存大志,勤奋上进。嘉庆元年(1796)年二十五岁时中进士,步入仕途。他曾任工、吏、户、礼、刑五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并署河南巡抚、军机大臣,后来任户部尚书。道光七年(1827),新疆叛乱,道光帝因为王鼎运筹有方略,加封太子少保。后拜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死后追赠太子太师。王鼎宦海四十余年,在刑部、户部等任上,多有建树,深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均有深交。特别是他晚年时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捍卫领土主权,与林则徐一道,同穆彰阿、琦善为代表的投降派作了殊死斗争。他尸谏殉国的壮烈之举,成为后代志士的楷模。
      18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把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到了19世纪,鸦片泛滥,成为国家大患,王鼎身为朝廷重臣,力主禁烟。1838年,林则徐被授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王鼎坚决支持,并对林则徐广东之行寄予厚望。越二年,鸦片战争爆发,王鼎以国家民族为重,极力主张抵抗。然而,随着战事失利,道光皇帝逐渐妥协,当时,琦善擅自割让香港,被人告发,王鼎奉旨,以军机大臣、大学士兼管刑部的身份,审理琦善,他在奏折中说:“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并且对琦善的党羽一一予以严惩。
      1842年,战事失败已成定局,对英国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已是势在必行。道光皇帝为推卸战败之责,最终降罪于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将林则徐革职充军,发配伊犁。王鼎竭力上疏相救,奏请让林襄办河工,想给林则徐一个“立功赎罪”机会,以便求朝廷重新起用。不料治河工程庆典之日,道光却急令林则徐“仍往伊犁”。王鼎闻讯星夜兼程进京,此时,他已完全抛弃个人荣辱,置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多次向道光力荐林之贤,怒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之辈“妨贤误国”,屡屡劝说皇上抗战,致使:“上怒,拂衣而起,终不获其说。”薛福成在《庸庵笔记》有这样一段记载:“蒲城(王鼎)还朝,力荐林公之贤,上不听。是时,蒲城与穆相同为军机大臣。每相见,辄厉声诟骂。穆相笑而避之。或两人同时召见,复于上前盛气诘责之,斥为秦桧、严嵩。穆相默然不与辩。上笑视蒲城曰:‘卿醉矣。’明日复廷诤甚苦。”
      绝望中,王鼎深感痛心,最后,他决心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故事,希望“尸谏开天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打动皇上。1842年6月8日夜,王鼎把写就的遗书揣在怀里,在园明邸所的家中自缢而亡,时年75岁。人虽去,留下的却是铮铮铁骨铿锵,满腔热血沸腾。他的遗折数千言,“具论和议大非至计”,都是弹劾穆彰阿而推崇林则徐的。请求“罪大帅,责枢臣”,“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遗书中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先开,穆不可用,林不可弃也。”
      王鼎死后,各方震惊,为欺人耳目,穆彰阿指使党羽对王鼎家眷进行威吓,取走了王鼎遗书并予以销毁。按照当时惯例,大臣自缢,要先奏闻验视,然后才能解放尸体。穆彰阿的党羽陈孚恩见王鼎早朝未到,预料到有事,匆匆忙忙抢先赶到王宅检视衣带得到遗书,随后陈孚恩欺骗王鼎儿子,把原书藏匿起来。为掩盖事实真相,穆彰阿一党还编造了一套王鼎暴亡的谎言欺骗皇上。道光皇帝虽对王鼎突然死亡心存疑虑,然而由于一直没有见到王鼎遗书,无奈下诏悯惜优抚,大规模祭葬,追封追赠太子太保。
      但谎言终究掩盖不了事实,王鼎死后不久,其真相就为世人所知。林则徐在发配新疆伊犁途中惊悉噩耗,写下“伤心知已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的诗句,对失去至交痛心不已。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给予王鼎尸谏高度评价,他挥毫写就《秋兴后》诗,把王鼎比作刚直不阿的直臣史鱼、比作嫉恶如仇的屈复、比作忠心保国反遭诬陷的周公。王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确实是一位名垂千古的爱国名相。
 
 
参见《陕西档案》
2007年05期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