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史料  >  其他

井勿幕致常自新的一封信

张应超
      井勿幕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位很值得纪念的人物。笔者在搜集和研究井勿幕的史料时,见到了他一封信的影印件,对探讨井勿幕辛亥革命时期的治军思想很有帮助。现对此信予以介绍,并略作考释如下。
      信的原文(标点系笔者所加):
      铭卿(常自新)足下:
      一别数载,音问鲜通。前见子端,始知足下佐军冯翊。今得惠书,如见故人。子风名满关中,治军所短,得足下启导之,同属黎民幸甚。责备之来,幕虽不知其详,要皆欲纪律肃明,闾阎无惊而(后)已。当今之时,凡为将者,若欲常存,尤宜加意简练。兵不在多,俗人所知,岂有草集数千万而能济事者耶?吉凶悔吝,非他可与,望足下有以导之。且子风以萑符之旅,得今之名,设能折节为善,即使白袷逍遥,亦足不朽。君之爱人以德,诚不愿彼以富贵暴恶终也。素与足下勤恳相交,故不觉言之过重,高明者当有以谅之。
此复并请
著安
弟勿幕顿首
 
      井勿幕这封信时的历史背景:
      武昌起义爆发后,陕西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同盟会陕西分会的领导下,联合新军中的会党和其他进步官兵,于10月22日在西安发动起义,并一举取得成功。清廷深知“陕西为西北门户,兴、汉与蜀地毗连,商洛与鄂境接壤,潼关一隅近连晋、豫,稍有不慎,则串合纠结不可收拾”。遂调集河南、甘肃两省数万大军东、西夹攻,企图“立即剿除”①陕西义军。为了反击清军的强大攻势,巩固和保卫新政权,陕西军政府迅速发展武装力量,井勿幕曾“招集渭北健儿六七万人,号十余营”②。这些武装中,有不少人是属于游民无产者的刀客③,虽然他们“很能英勇奋斗,但有破坏性”④。驻扎在陕西朝邑(1958年并入大荔县)一带的王银喜(别名王飞虎,表字子风,朝邑人,原为关中著名刀客,当时任革命军第十标一营营长)营即属这一类型。王部因军纪不好,很难管束。而“那时的哥老会人物和刀客们,看见井勿幕这样一个张子房式的白面书生,居然也会各种武艺,而且有时比他们还好,所以对他很钦佩,情愿听从他的意见”⑤。鉴于上述原因,在王银喜的上级机关游击队司令部襄佐军务的常自新(表字铭卿,陕西蒲城人,曾任同盟会陕西东路支部支部长,系井勿幕的好友)才致函井勿幕,汇报了王部的情况。井勿幕当时在西安因公务繁忙,不能立即去朝邑处理,于是复函,谈了自己的看法。
      信的正文主要有两层意思。
      首先,表达了对常自新的怀念和钦佩之情,并提出注意军队纪律的间题。既肯定王银喜英勇特战,“名满关中”,又指出其“治军所短”,不能严格约束部下,军纪不好。但相信在常自新的开导帮助下,王部的缺点将会改掉,不致扰害老百性。信中提及的子端即王欣,陕西早期的同盟会员,和井勿幕、常自新都有交情。“冯翊”,系以古地名代称同州。
      接着一层意思是说明对治军的看法及对王银喜的期望。井勿幕指出,凡将兵者,如果要想使自己的军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官兵的选拔和训练。兵在精而不在多,那种草草集结的乌合之众,纵有千军万马,也不堪一击。他要自新用“吉凶侮吝,非他可与”的道理开导王银喜。“吉凶悔吝”语出《周易》,此处与“非他可与”连用,意谓吉凶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且子风……亦足不朽”句中的“萑符”,见《左传》“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后人因称萑符为盗贼出没之地,信中指王银喜部官兵起自草泽,未经过严格地军纪训练。“折节”,见《后汉书·段颎传》“乃折节好古学”,意方改变平日所为。“白袷”,本为白色夹衣,此处当作“白衣”“布衣”,即平民解。这句话大意是说,王银喜如能痛改前非,严肃军纪,做名副其实的革命军人,即使将来当一个平民百姓,也是会留芳后世的。接着,井勿幕诚恳地说明对王银喜的批评是出于“爱人以德”,实在不愿看到他落个“富贵暴恶”的下场。以后的事实证明,井勿幕对王银喜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辛亥革命失败后,王银喜追随军阀陈树藩,官至旅长,其部下的军纪愈来愈坏,“无异土匪”⑥,终于落了个“富贵暴恶终”的可耻下场。
      信的末尾未署时间,但从信封上所写的地点得知此信发自西安,根据当时报纸《国民新闻》记载,井勿幕1911年11月10日被陕西军政府任命为河北安抚使,主持渭北各县军务,王银喜部驻扎的朝邑一带即在井勿幕的管辖范围之内。12月上旬,井勿幕即离开西安到朝邑处理陕军援助山西革命事宜,与王银喜等人会面。所以,此信所写的时间应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之间。
 
【注释】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7页。
②陕西省教育厅编审室:《陕西乡贤事略》,1935年,第162页。
③刀客是清末流行于陕西渭北地区以游民无产者为主体的一种有武装的小集团,常以贩运私盐、私茶或者为商贾保镖为业。因其成员常携带一种名叫“关中刀子”的利刃,故名。
④《毛泽东选辑》(横排本)第9页。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内部发行,第189页。
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内部发行,第13页。
   
   
参见《人文杂志》
1983年03期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