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美食  >  正文

凤翔挂面


(图片来源:汪波 摄)


凤翔民间挂面历史悠久。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蒿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银线”说的就是挂面,凤翔民间人亦称为“手工挂面”。

在凤翔,挂面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天宫的王母娘娘要过寿诞,其心爱的女儿九天玄女为了祝贺母寿,熬费苦心地准备礼物。她想:金银珠宝、锦衣玉食在天宫多如牛毛,只有用自己的双手精制的礼物才有意义,她左思右想,最终做出细如丝、长如发的线面,挂在竹竿上,置于太阳下晒干,切成七寸长短,按斤捆把,以祝愿母亲长寿。在王母娘娘寿诞之日,她卷起衣袖,将带来的寿面投入沸腾的锅内,再沸后捞出,放入调好的高汤。这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王母娘娘提筷便吃,牵丝缕缕,软滑可口,堪称美味佳肴。王母娘娘大喜,赏赐给百神每人一碗。众神吃罢,赞不绝口。寿诞过后,九天玄女归家途中,看到人间一条河边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烧香向上天祈祷:“望上天赐我一技之长来养活老母。”九天玄女听罢,大为感动,便下凡将挂线面技术传授给他。至今,凤翔制作挂面的农家,一般都供奉有“挂面始祖”——九天玄女的神像。

凤翔挂面的制作始于宋朝,据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以精制的白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调匀搅拌后,经加水、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日晒、刀切、包装等九道工序制成,制作时间长达九个小时,是面制品中技术较为复杂的一种。挂面成品首尾横截面在0.5毫米之内,每100公斤面粉可制作挂面120公斤左右。1斤面粉一般能制成两米长的挂面近3000根。挂面品种主要有:线尾面、龙须面、韭叶面、鸡蛋面等。挂面成品一般像丝线一样,用纸绳扎成小捆,约1 斤,民间一般叫“斤把挂面”。是走亲戚送礼的佳品。

挂面煮食简便,将其投入沸水锅中,再沸即可捞出,加入炖烂的肉和炒熟的菜,佐以调料,便可食用。挂面食用方便,面在高汤中不乱不糊,一筷拈起,牵丝挂缕;咬上一口,柔韧化润,嚼不沾齿,带着原汁原味的鲜美,怎一个“妙”字了得!

凤翔挂面和民间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挂面是面类中最长的面,所以又叫“长面”和“寿面”。由于凤翔话“长面”和“长命”谐音,人们都称它“长命”。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汤而称“落地面”;亲朋临门煮以挂面待客叫做“迎客面”;结婚定亲男方送女方家的用红绳捆扎的面叫“喜面”;亲友远行之际,送上一把挂面,煮几个鸡蛋,算是善祝善祷,让远行的人一帆风顺,旅途平安。老人过生日时也要来这么一碗长寿面,一般用鸡汤或臊子,称为“太平面”。食用时用刀切面是万万要不得的,切面就是“切命”,不吉利。

总之,凤翔挂面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美妙的滋味,风行于世,颇受人们的喜爱。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第129页
薛九来著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1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