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人物  >  政治军事

袁饷 袁应泰 袁楷

图为袁应泰

(图片来源:搜狗百科)


凤翔县袁家场人。袁饷,字俊田。袁应泰为其子,袁楷乃其孙。明末于县城西街建木牌坊,称之为“三世中枢”。

袁饷,生卒年不详。能记诵通鉴始末,刻“天地正气”为座右铭,并依其教子孙。长子应春出仕山西,次子应泰为官河南,饷常往来于二子府邸,以清廉正直勉励其子。应泰转迁南直淮徐监司(地在今江苏、安徽一带)后,值父袁饷寿诞,为之寄新茶、寿衣以贺。袁饷怒,将原物退回应泰,并寄语“汝自官舍赠我礼物,徒增吾羞”。应泰于辽阳殉难,袁饷悲而矜之,说“我平素以天地正气教子,天地正气充塞吾家”。明廷以应泰为国殉难,封赠袁饷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年90而终。

袁应泰(?—1621),字大来,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任临漳知县(今河北临漳县)时,筑长堤40余里,预防漳水泛滥。穿太行山,引泌河水,建成25堰,灌田数万顷,邻县皆享其利。朱旺一带决堤,洪水泛滥。应泰为幸存者买席搭棚,以供居住,又供给饮食,民甚感激。后升工部主事,历兵部武选郎中、淮徐兵备参议。山东大饥,他开设粥厂,饥者得食。户部劾其擅自动用官粟,时应泰已升廷使,遂称病归乡。后被起用为河南右参政,以按察使率兵驻永平。时辽东边事日紧,应泰练兵设防,修军械,筹备粮饷,关外军需,一呼即应,受经略熊廷弼依赖和器重。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九月,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一月后,擢兵部右侍郎兼前职,代熊为经略。应泰既受重任,立誓坚守辽阳,并上书皇帝“臣愿与辽相始终……”熹宗授其尚方剑,遂谋迎战。熹宗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日,清兵攻沈阳,应泰派兵增援未济,城将陷,应泰乃撤奉集、威宁诸军,并力守辽阳,注水入壕,城壕内外遍布火器,兵环四面守城。十九日,清兵临城,应泰出城宿营,亲督五路总兵于城外5里迎战,军败多死。次日,清兵蜂拥渡壕,大呼而前,两军鏖战,诸将皆败归。应泰入城,与巡按御史张诠等分别依城固守。清兵日夜攻城不止。二十三日,顷刻小西门起火,清兵登城,小南门内应开门亦引敌兵入城。应泰居城楼,知大势已去,城难保,对张诠说:“公无守城责,宜急去,吾死于此。”遂佩剑自尽。

袁楷(1594—1662),字孝则,熹宗天启五年(1625)进士。父应泰殉难辽东后,偷生者散布流言,朝廷疑信不决,袁楷为父蒙冤而痛心疾首,徒步进京,以父遗书辩白,得以明冤昭雪。后任南京礼部主事,转迁开封知府。任职初,讼案积压甚多,民怨载道,袁楷令传众多诉讼者一并上堂,各述诉情,经审理一一判决,判词公正,人称楷为“照天烛”。升四川川东道,未赴任而归乡。



参见《凤翔县志》第958-959页
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1年12月第1次印刷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