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甘露之变场景图画
(图片来源:历史之家)
唐朝在宪宗元和十五年(820)以后,皇帝的废立生死多由宦官掌握,皇帝总想依靠朝臣铲除宦官势力。唐文宗时,斗争表面化。
文宗太和七年(833),李德裕为相,排除原宰相李宗闵旧党,削弱宦官势力。八年(834),大宦官王守澄荐郑注治病,郑注遂成为宠臣。王守澄又荐举了李训。李迎合奉承、阴险多谋,文宗视之为奇士,要提为近侍臣。李德裕劝阻,唐文宗不听。于是,王守澄、李训、郑注憎恶李德裕,使文宗诏还李宗闵为相,斥逐李德裕出京。李宗闵得势,排除李德裕旧党,官员分调,朝廷不宁。李宗闵依靠宦官,文宗陷入王守澄等包围之中。
九年(835),文宗欲诛宦官,将心事密告李训、郑注。李、郑二人答应以诛宦官为己任,遂为唐文宗设谋:擢用宦官仇士良为中尉,分解王守澄的权势;斥逐李宗闵出京,清除李德裕、李宗闵的徒党;借故安排亲信于重要职位,取得文宗信任;任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李、郑二人声威大振,杀死王守澄等宦官。二人还献谋:郑注去凤翔选精兵数百人,暗中埋伏,在王守澄下葬时,由唐文宗令全部宦官去会葬,途中由郑注尽杀。
李训和徒党担心事成后功被郑注占去,又议定先杀宦官,再逐郑注。于是提前五天与唐文宗布“甘露计”,由李训派数百兵潜伏在左金吾,然后令徒党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有甘露(指祥兆之物)。唐文宗令李训去看,李看后,佯装说不像是真甘露。唐文宗故意表示惊讶,以计指使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率宦官再去复视。仇士良等去后,发觉暗处藏有伏兵,急回殿上,劫持文宗入宫。李训见事败露,出京逃命。仇士良等派神策军分路搜捕李训及其党徒,先后杀李训、王涯等千余人。郑注率凤翔亲兵500骑至扶风,听李训失败即还,后在凤翔军中被杀。史称此事为“甘露之变”。
参见《凤翔县志》第257页
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1年12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