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习俗  >  节日

元宵节


图为: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
(图片来源:360图片)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据凤翔民间传说,元宵节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中,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朝以后称之“夕”或“元夜”。到唐时受道教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节”。灯到隋朝(581—619)才出现,而到唐以后才完成元宵的标识。一般认为,元宵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而开其端。到南北朝时,元宵节发展成一个固定的节日。

远自汉代以来,凤翔民间就有元夜张灯结彩赏灯的习俗,所以,凤翔民间人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按凤翔民间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赏灯

凤翔民间元宵赏灯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出盛大的灯会。到宋、元时,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时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史发展创造,凤翔民间至今仍在使用的灯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多种,名目繁多,妙趣横生。

吃元宵

凤翔民间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酸甜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有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象征祈盼生活团圆美满;也有用葱、芥、蒜、韮、姜制成的五辛元宵,象征勤劳、长久、向上,都各有特色。

舞龙灯

舞龙灯是凤翔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娱乐活动。每年从春节到元宵节前后,凤翔城乡舞龙灯已成自然习俗。尤其经过几千年的沿袭、发展,它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凤翔人把舞龙灯也叫“耍龙灯”,或叫“龙灯舞”。追溯至汉代,此活动在我国民间就已经相当普遍。直到唐宋,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表现形式也具多样化。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灯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翔民间舞龙灯沿袭至今,形式完美,造型美观,绚丽多姿,线条刚柔相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凤翔民间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凤翔民间舞龙灯在舞法上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襠子”“头尾齐钻”“龙摆尾”“蛇蜕皮”等。龙形有九节、十一节、十三节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腾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凤翔民间各村镇的“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前来观光。

耍狮子

凤翔民间把耍狮子称“玩狮子舞”“舞狮子”。狮子在民间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耍狮子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耍狮子在我国历史久远。据《汉书·礼乐志》记载:“象人”便是舞狮子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因此耍狮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凤翔民间传承舞狮子已成风俗习惯,每年春节至元宵节前后,随着各地装社火配套进行,表演者一般在锣鼓音乐声中,将提前用麻丝结好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两人配合,其中一人举狮头,一人举狮尾,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耍狮子分两类:文狮、武狮。文狮一般是戏耍性的,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武狮则重在耍弄技巧,如踩球、采青、过跷跷板、跳桌子等。难的是武术性表演,如走梅花桩这样的高难度动作。

凤翔民间耍狮子象征镇宅旺宅,使鬼神降服,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装社火

凤翔社火是在继承周、秦、汉、唐时期的百战、散乐和古代锣鼓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民间群众性游艺活动。它是远古人类酬神祈福迎神赛会上表演的杂戏杂耍,后传入民间。

凤翔民间社火游演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尤以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为最。这项娱乐活动主要是庆贺丰收,保佑平安,避邪惩恶。内容多以神话戏剧故事为主。主要类型有山社火、步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马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地社火、高跷社火等。社火游演时旗幡招展,鼓乐开道,炮声震耳,非常热闹壮观。县城马家庄的马社火,陈村上营的车社火,柳林的高芯、高跷社火,槐原的抬社火等,古韵浓烈,表演质朴,一般配合庙会迎神进行游演,吸引周围上百里群众前去观看。凤翔社火至今不衰,且形式多样,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凤翔民间的社火脸谱(马勺脸谱)已成为民间工艺品,展示着美丽朴素的中国工艺。凤翔民间社火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粗犷,代表了凤翔社火最高水准。因为它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演,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漩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性格。以色彩辨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义侠、恶野,金银为神妖。

总之,凤翔民间装社火,历史久远,形象逼真,脸谱造型奇特,纹饰讲究严格,谱样多而齐全。

跑竹马

跑竹马是凤翔民间年节、元宵节、庙会期间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它同游社火、耍狮子、舞龙灯一样,都是为了酬神祈福、庆贺丰收,求得四季平安。

凤翔民间的竹马制作一般是用竹篾扎起骨架,面用纸裱糊,在模仿马的形状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凤翔长青镇团庄村的竹马尤有特色,是用大档裤填满干草,一头做马首,一头做马尾,表演人数有4至12人。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又称之为裤马。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场坝或街头巷尾。有的一般4至6名男童,4至6名女童,有时在跑竹马行列中增加一个倒骑驴的“县官”,这名县官可以在队伍的前后、左右来回地跑动,在跑动中,还做出马尥蹶蹄的动作,以增加跑竹马的趣味性。有时表演由马柱、马童、骑士各8人组成。马柱是代表壮士,跑马时,有速度快的快跑马,有低速度的碎步跑马、慢步跑马及勒马等多种舞步。当表演进入高潮时,8位马柱走进场子中央,蹲成一个小圆圈,8名童子在一个虎跳后分别站在马柱的肩膀上,马柱直立,马童一腿旁蹄成个“朝天蹬”,脚掌上放置一个火花筒,一手扶腿,一手高举另一只火花筒,点燃后,竹马、马柱由慢渐快地在场内穿来穿去。此时火花四溅,花苞缤纷,锣鼓震天,人声鼎沸,甚为壮观。

另外,还有以走场为主,有“双进门”“四门斗”“水溜溜”“绕八字”“蛇蜕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圈场”“二龙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种场圈。从节目内容上分有《白蛇传》《三打祝家庄》《打渔杀家》《回娘家》《庆丰收》等等,现在的内容更是新鲜、时尚、丰富。

唱小曲

凤翔小曲历史悠久。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人以礼乐诗书为政。”《吕氏春秋·音初》中也有“秦穆公取凤焉,实始作为秦音”的记载,由此可见,秦人当时在凤翔已经有了自己的音乐,而且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秦音”,也就是现在凤翔小曲的雏形或前身。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丈夫萧氏精通音律,弄玉好吹笙,萧氏善吹箫,萧氏的箫声不仅婉转悠扬、优美动听,而且还能引来凤凰飞舞。秦穆公伐西戎前,还曾送出两队美女组成的乐队给戎王,让他丧志亡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秦人的音乐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和铭文中有“百乐咸集”一句,说明秦当时的乐器种类繁多。

秦人在凤翔祭天、祭神、祭畤等活动时,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吕氏春秋》等文献中记载了很多秦人的乐器种类,有鼓、琴、瑟、箫、芋、笙等十多种。《诗经》中记载了《秦风》十篇,也是秦地雍城一带风行的民歌。《石鼓文》在体例和风格上与《秦风》如出一辙,都是四字一句的诗歌,这些民歌都可以配上优美的乐曲歌唱。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不少音乐和民歌。凤翔小曲也称西府曲子,它是在古代秦地宫廷乐曲和民歌俗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在凤翔民间广为流传。

凤翔民间唱小曲颇受群众器重和喜爱,群众中流传有:“曲子戏,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千遍不厌倦,哪怕几天不吃饭”的谚语。群众赞凤翔小曲“不卑不亢、刚柔合宜、不野不文、雅俗共赏”。如今,每逢过年过节,凤翔城的街头小巷到处都是唱曲、听曲的戏迷。这一独特现象,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凤翔的一大景观。

游百病

凤翔人自古以来把游春叫“游百病”,而且有一个俗定的日期,那就是正月十六日。这一天,家家户户不论男女老幼,总喜欢出外游玩一回。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迎来送往忙碌了好一段,过了元宵节,心里觉得松泛了,于是便趁着大好春光出门散心。有的走亲访友,有的越庙降香,有的游览名胜古迹。总之,这一天家里只留看门人。路上蚂蚁似的行人络绎不绝,红男绿女的装扮,映衬着乡村新年的气氛,春意格外盎然。据说,这一天出门游一游,可以百病不生,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游百病”。因为“病”字在凤翔民间人的口音中念作“平”,所以乍听起来说这一天是“游百平”。游春,会使人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特别是老年人,乘着春光漫步旷野,更可以使身体运动一番,延年益寿,不亦乐乎!因此,这种游百病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第34—43页
薛九来著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1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