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360图片)
凤翔民间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午节”,据考,此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端午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有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因月份和日期都是五,故谐其音而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至节、天中节、诗人节等等。它的来源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至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事先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丟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凤翔民间的主要活动是送五毒裹肚、系五彩缕、香荷包等,户户插艾叶于门楣之上,妇女系艾叶于发际。食鸡蛋、油糕、绿豆糕、粽子、饮雄黄酒等。
五彩缕,凤翔民间叫“无色线”,也叫“手搓”。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按凤翔民间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据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线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五彩缕”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西府民间从汉代时就有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这大概是与中国的五行观念相联系的。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系荷包,凤翔民间又称“香包”。端午节期间,凤翔民间都有制作香包的习俗。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藿香、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香包,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有时是小孩的祖母做的,有时是小孩的外祖母节前送来的。香包的大小,形状各有规定,小则直径只有半厘米,民间称之为“香核”,一般串在彩缕上。大则直径有十多厘米,为红色,有彩色花边,一般挂在小孩的胸前。荷包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又装有药材和香料,人们认为,戴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最为有趣的是端午节这天,民间有些地方流行“抢荷包”的习俗,父母要叮咛孩子将荷包系藏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抢去。抢荷包一方面是羡慕荷包制作的精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图个吉利,因此被抢者不能生气。
送裹肚,凤翔民间在小娃出世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前,亲友要来家给娃送裹肚,也叫送兜肚、绷绷。这种裹肚上方下圆,成菱角形,是用红布做面、白布做里,上面用花丝线扎绣青蛙、长虫、蝎子、蚰蜒、簸箕虫等动物形象,谓之“五毒绷绷”,取制服五毒、保娃安全之意。这种五毒裹肚,可以装东西,但一般上端用带子套在脖子上,左右两边钉一条带子束在背后,裹肚紧贴腹部,有一定保护肠胃、脐窝不受潮湿风寒侵袭的作用。特别是夏天,小娃光着身子,腹部只挂着一个红裹肚,显得天真烂漫,逗人喜爱。
悬艾叶菖蒲,凤翔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谚语。在端午节,民间人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作剑,并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借其芳香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凤翔人还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凤翔民间人一般都要吃粽子、油糕、绿豆糕等。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在粽子包装上,一般用竹叶和苇叶做外皮,里面的配料用糯米加红枣、花生米,吃起来特别清甜可口,或者只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时候再加上蜂蜜特别香甜爽口。
总起来说,凤翔民间人过端午节非常有意思。当然,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凤翔民间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内心世界。
参见《关中西府凤翔民间文化》第3页
张硕平编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0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