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凤翔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灵山古名“九顶莲花山”,位于雍城以西15里处的大唐通灵寺会山偏北,始建于唐德宗二年(281)。相传秦穆公任国君时到此狩猎,遇见灵鹫鸟而为山取名“灵鹫山”,凤翔民间称灵山。灵山陲秦川西端,绵吴岳之东岭,南瞻秦岭之秀峰,北顾千山伏兔,野水赴壑,岩石峻峭。傍冯家山水库于左,依丝绸之路于右,处凤翔、宝鸡、千阳三县之交。古时山上松柏参天,奇花异木,灵鹫怪鸟鸣于山野,森森然而神秘叵测。
站在灵鹫山之巅,极目远眺,四野落寞,丘陵起伏,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上庙宇巍然,金碧辉煌。灵鹫山上建有净慧寺,居山之巅。近看庙宇,雕梁画栋,飞檐走兽,庙内佛像庄严,八大金刚千姿百态,十八罗汉威武逼真,精巧玲珑,各表法仪。据史料记载:“汉帝迎佛城西域,锡杖飞腾于灵鹫山”。自古以来此山就为佛教圣地,特别是自盛唐以来就香火极盛,名声远播关中古道。灵山净慧寺从1992年批准开放以来,常住僧俗20多人,四方信众络绎不绝,佛教气氛日以隆盛。净慧寺交通便利,历史久远,环境优美,为西北地区和陕西省的重要宗教旅游圣地。
灵鹫山有“积高神明之隞”。相传黄帝大臣鸿死后葬于此处,为黄帝所建的“吴阳五畤”“吴阳下畤”之所在地。汉代帝王将“畤”废弃后,民间沿用至今。从古到今,上灵山朝拜的善男信女主要是古西陲、咸阳、雍城地区的百姓。
灵山上有梅子岭、看柏树、舍身崖、牛犊泉与净慧寺内的卧佛、十八罗汉、铁佛、老母亭共称“灵山八景”。明代周京有“野水乱赴壑,林光来媚人,顿觉眉目开,桄与怀抱亲”之诗句。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诗人王士祯祭祀灵山,见如来涅槃像还有弟子望而泣者,以“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而释疑。净慧寺历经宋、元、明、清沧桑之变,几经毁而重修。今有接引寺、睡佛寺、铁佛寺、5座佛寺4进院落,山门3间,大殿五座,僧房70余间。其中修长10米的睡佛、重八吨的铁佛独具一格。如今又在看柏树山巅塑起了高大的露天金身座佛,远眺甚为壮观。
民间相传,灵山之“灵”有三:其一是睡佛殿的“睡佛”,当地人认为,身体哪个部位生病,用手摸睡佛身体对应的那个部位,就可痊愈;其二是灵山老母,灵山系佛教与道教共存的一大圣地。老母塑像前大都有善男信女所供奉的小泥人或小面人,为求子所用,相传拿走老母像前的小泥人、小面人,就会得子,所拿面人是男,则生男孩,拿面人是女则生女孩;其三是净慧寺方丈,方丈法师用手拍信徒背部,则驱邪避魔,大吉大利。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灵山净慧寺庙会,这一天,宝鸡、平凉、天水等地、包括当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上山朝拜,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加上秦腔、小曲、锣鼓、秧歌助兴,热闹非凡。如今每月初一、十五或平时上山朝拜旅游观光者也乐此不疲。据史料记载,明朝有位文士名周京,曾游灵山,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早发凤翔至灵山铺感兴》:
夜雨涤烦暑,晓风清路尘;躯马上高原,众山一何新。
野水乱赴壑,林光来媚人;顿觉眉目开,恍与怀抱亲。
停车问往事,变灭难具陈;周兴固有征,鸣岐应何神。
道衰乃终隐,谁谓灵迹湮;卷阿想余韵,何代无君臣。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第109页
薛九来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