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是以昊天上帝为最高神,其次有五帝五神,再次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司命司中司民司禄等,共同组成天界。“万物本乎天”,天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天者,百神之君,王者所最尊也”。祭祀活动中的祭天时是其中最隆重的国家祀神活动。《论语·尧日》中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尚书·尧典》说:“舜肆类于上帝。”按照上述文献的说法,尧、舜、汤、周公都敬祭天神,不过有时称天,有时称上帝,有时兼用而已。殷代的帝或上帝最初是英雄祖先,后来被神化为至上神。周人的至上神多用“天”的称谓。《说文解字》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以天称谓至上神,当发生在天地对称、阴阳并举之后,与大地相对应的茫茫太空即是天。周人有时称“天”为“皇天”“昊天”“苍天”或“天帝”或“皇天上帝”,为后世最常采用的是“昊天上帝”这一称号。认为天是主持正义公道、关心全社会利益、具有恒常赏罚标准的伦理型的至上神。天子从天神那里取得统治人间的权力以后,不能光靠祈祷祭祀来获得天神的好感,还要“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承担一系列社会责任,才能得到天神的恒久信任,保持政权稳定。为此,历代帝王都要举行郊祭、封禅活动。
郊祭是从周、秦古雍开始,周平王东迁洛邑,把岐以西之地——雍地赐予秦襄公。秦襄公为了使人民信服他统治这块地方是秉承天意,于公元前770年起每年在千邑西畤,以红马、黄牛和白公羊各三只,牲祭白帝。公元前756年,秦文公时将统治中心移至“千渭之会”。《史记·封禅书》载:“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于是在雍原西南部设置鄜畤,祭祀白帝。秦文公以后,经过了德公,到了宣公,他把秦的势力一直扩展到黄河边上,占领了整个渭水流域。公元前672年在渭河南岸设置密畤,祭祀青帝,这表示他扩展国土,是天敌之意。秦国的12位国君,在200多年间都是祭祀白、青两帝。秦穆公时,曾“病卧五日不寤,寤,乃言梦见上帝”,表示他是托梦上天,“受命于天”的统治者。道理灵公,更加紧乞灵于天神,他在吴山之阳(千渭之会)作上畤祭皇帝,在凤翔南原做下畤祭炎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祭祀作了统一规定:皇帝可祭祀雍地四畤和到泰山封禅;郡守县令祭祀当地河川渊泽;乡里祭祀“杜社神”;一般民众只能祭祀“最小鬼之神”。秦王朝为突出“天子至尊”,秦始皇每年都要到四畤祭祀四帝。并在雍地设置日、月、参、辰、太白、岁星等14位臣神、28宿等天神。把祭坛设在王城南郊,以就阳位,天地合祭并以祖先配祭。祭之前要在祖庙做一次占卜,用赤色的牛犊作为贡品。积“燔柴”于坛上,放置玉帛及牺牲,点燃后使烟气上达天庭。此外,还有一套祈祷、奏乐、宣读祭文等仪式。凤翔民间也祭天,尤其在春节,家家户户都请天神,祭祀天神,祈求“苍天保佑”已成民间人们的口头禅。
封禅是最为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大典。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封禅亲登东岳泰山,把自己装扮成天子骄子,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在山下祀地,报地以功,故曰禅。封禅之礼只有在遇到改朝换代世治国盛时才可以进行。历代君王都视封禅为不世之殊荣,跃跃欲试者多有,但行之者少。原因是封禅大典耗费巨大,筹办不易。只有秦始皇自定其制,从阳道登泰山,立石流德,明其得封,从阴道下山,禅于梁父。刘邦统一天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205年称帝。
他为了表明他作为天子也是君权天授,很快恢复了四畤祭祀,还增加了北畤(今凤翔南原),祭祀黑帝。此后汉天子就在雍地祭祀五畤,后来凤翔南原一带被称为“五畤原”。到了汉武帝效雍,祭五帝和诸天神,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他对人民用的是中道迷信说教,“假天以治人”。朝廷儒生董仲舒还在关中设立董仲舒书院,把封建统治者神圣化。朝廷效雍就是向人民显示,皇帝是替天行道的。汉武帝把“元年祭天,二年祭地,三年祭五畤”定为朝廷礼仪。在他统治的53年中,先后到雍地祭天达15次。公元前122年,汉武帝至雍,获得白麒麟一只,主管祭祀的官员说,这是天帝对武帝的恩赐。汉宣帝时,公元前58年,郊雍五畤与汉武帝一样狂热,曾下诏命重修雍地五畤祭祀天地。到汉成帝时最后一次郊雍祭祀活动是在公元前10年的三月,这也是秦、汉天子祭五畤历史的结束日。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第83—85页
薛九来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01月